古典诗词、古典散文、经典古赋、传播古典诗词文化!
古典诗词
当前位置:雨枫轩 > 古典诗词 > 古赋散文 > 高洁说(3)

高洁说(3)

时间:2017-10-22作者:李贽点击:

 

【作者简介】

 

李贽(1527年-1602年),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等,是明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李贽的七世祖林驽从事远洋贸易,乘船往来于泉州与忽鲁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间,并娶当地女子为妻,可能为此改信了伊斯兰教。到李贽的祖父辈时其家庭已不再是穆斯林。 博士(从七品),但到任数月,即丁父忧,守制东归,随后的北京国子监博士(补 礼部司务,官秩从九品,是一个比国子监博士待遇更低的职务)也同样如此,上任不久,祖父殁,讣又至,又得回泉守孝,而李贽又因贫困,只能只身回乡,留下些许家用,将妻女安置在河南,可就在他回乡的前后三年中,由于天灾人祸等种种原因,妻女的生活面临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她们母女只能一边参加田间劳动,一边买棉织布,自己面对艰难的环境,当李贽守孝制满,回辉县与妻子重新聚首之时,才知道次女、三女已相继饿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如此打击不可谓不大。而当李贽日后任姚安知府之时,已然51岁,要想有所作为,却力不从心,并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贫困不已,甚至在其所历任官职的过程中,李贽或因其性格,或因公事屡屡与上司不和。

 

【赏析】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作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 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分隔线----------------------------
上一篇:杂说 下一篇:养兰说
栏目列表
古赋散文推荐
  • 与妻书

    【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

  • 《西湖梦寻》自序

    【原文】 余生不辰(1),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

  • 叙陈正甫《会心集》

    【原文】 叙(1)陈正甫《会心集》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

  • 借竹楼记

    【原文】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

  • 童心说

    【原文】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

  • 养兰说

    【原文】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