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在水中》或在电影本体中:疑问不休

时间:2023-04-23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rithe 点击:

  (说个趣事,旁边的情侣看的呼呼大睡。有剧透,正文开始,以下皆废话。)

  《在水中》的质感用“极简主义”来形容都有点高估了,似乎连“极简”的标志都没有做到,更别提“主义”了。毫不夸张地讲,电影学院一年级的孩子都能拍出比这部影像更有“电影感”的作品。与此同时,一以贯之的“爱情小品”主题视乎也被弃之身后了。抛弃了近乎所有的受众,现在如同一丝不挂,在水中游泳,这时看到了一个模糊的世界,Hong处理着这个模糊世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水中》或在电影本体中:疑问不休

  清晰与模糊

  虽说Hong作导演太久了,可能不太熟悉摄像器材,但毕竟在美国读了电影的本科和硕士,对焦这样的事情,作为导演的必修课,还是不太可能出错的。刚刚觉察到虚焦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是要作为一种美学尝试的。天真地认为这样的镜头会是某个人的视点,但是这个人物到片尾也未曾露面。是否应该把这种模糊镜头当作Hong晚年“印象派”风格的尝试?“印象派”追求的是光影,也即时间的流失瞬间。对Hong的创作了解的人,知道他很多时候不写剧本,而是看到演员和场景后,在拍摄当天早早起床,根据环境和演员给自己的感觉写故事。这样说来,他本身的创作方式就很“印象派”。亦或是应该把这种虚焦的镜头处理当成一种模拟?也就是模拟人处于水中世界后观看到的景象的效果。如果可以这样认为,那我们似乎就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新的解释可能性。

  洪意欲何为?

  奇怪的事情是,影片中有成功合焦的镜头。如果没有记忆出错,《在水中》有几个为数不多的聚焦符合主流观影习惯的镜头,即焦点聚焦在了主体或者客体上面。这样的镜头,出现在刚刚开始的海滩,海滩似乎也有些模糊。但是第一次三人在民宿吃pizza时,焦点是实的。这组镜头,交代了三个核心演员,以及放在一旁的用以拍摄的三脚架。对焦成功的处理,只是起交代介绍的作用吗?也就是让观众知道他们看的主要人物的长相以及他们要做的事情吗?这确实可以构成一种解释。但这样确实有点中庸了,因为影片已经达到先锋的标准了,何必不从一开始就呈现在水中的模糊视线呢?

  那清晰和模糊是为了区分吗?区分某种真实?

  模糊的影像出现在第一次在民宿分完pizza之后的情节之后。三人从民宿的小路去往海边,注视大海,然后是中景镜头下,三人聊着过来帮Seoung-mo拍片的事情,以及在这里要花的费用都是Seoung-mo自己辛辛苦苦存的钱。这之后的影像全都是模糊的,模糊成了印象派风格的绘画。

  虽然是连续的时空,但是模糊的影像从去往海边的路那里开始出现了。这是一种强行分割。把联系的时空分割出了新的形态。无所事事的日子以及给自己的创作提供灵感的日子。无所事事的生活是合焦的,给自己的创作提供灵感的生活是模糊的、在水中的,并且构成Seoung-mo的影像拍摄内容。Seoung-mo在给其他两个演员讲自己的拍摄想法的时候,他说要先拍一个游客在海滩上玩耍的镜头,他自己也是游客中的一员。看海的时候看到了在海边捡着垃圾的女孩,他过去追问女孩为什么捡垃圾……Seoung-mo创作的影像始于他们从民宿出来到海边玩这一现实,而电影《在水中》的模糊影像也从这个部分开始。这样看的话,我们不能再仅仅把《在水中》中的清晰的、合焦成功的镜头当成是一种介绍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功能,而应该看到清晰的、合焦的镜头与模糊的、未能完成合焦的镜头之间的分切作用。它们的存在把时空连续的现实进行了一种“诗意”划分。划分出了现实中无所事事的生活和给自己创作提供灵感的生活,而提供给自己灵感的生活也成为了剧中人物Seoung-mo的短片拍摄内容。正是这种划分为Hong的某种类似“印象派”的美学风格提供了内核支撑。

  遮蔽与歧义

  处理现实与影像之间的模糊是Hong一以贯之的电影本体探索。之前是通过叙事视角的改变,一个相同的真实,在不同的人物叙事中变得模糊起来。Hong早期的《处女心经》便是这种手段。后来是通过电影银幕来实现,他会安排故事中的人物去看电影,整个故事即像是真实发生的,又像是只是电影院中的故事。在《剧场前》中,这个银幕甚至都未成出现,电影中的故事和真实世界的故事就被连接在了一起。只是《在水中》更加大胆,同一连续时空,通过清晰与模糊的影像处理来表现影像与现实之间的模糊关系。Hong的这些尝试,无一不是对电影本体的讨论,而探索的过程中,很自然又带来了叙事的遮蔽和歧义效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