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土城之后,再往北就是荒漠,杨应麒故地重游一路走得不快,在他进入漠南之前,七将军北游一事早已传到了龙城,那些目光短浅的族长对此反应漠然,但漠北活佛琐南扎普的大弟子列思八达却是个极有眼光的僧侣,所谋所虑不逊于中原第一流的大政治家,杨应麒才走出那片荒漠他早在荒漠边缘等着了,杨应麒见到了他微笑道:“老麒麟已经罢相,何敢劳烦上师亲迎。”
列思八达笑道:“此来不是要迎丞相,而是要迎杨先生。”
说着两人一起执手大笑。这次元国民议会召开期间两人本已见过,只是当时各方事务烦杂,杨应麒没能抽出时间来与列思八达单独深谈,但对彼此的学问智慧却都已佩服在心,这时漠北再见,或马上谈佛,或密帐论道,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杨应麒因见一路上汉人偏多而胡人偏少,心中奇怪,便问列思八达是何缘故,列思八达道:“自杨先生罢相以后,漠北漠南的部族、兵将调遣频繁,尤其是精悍善战者南下者甚多。”
杨应麒哦了一声道:“那可别误了漠北的生业。”
列思八达道:“不用担心,北人南下的同时南方也迁来不少人手,这些人且商且农且牧,大可补诸族南下后留下来的缺口。”
杨应麒点了点头,便不再问。列思八达本要邀杨应麒前往龙城一行,杨应麒道:“我这次来可不是像三哥那样四处巡视来着,我只是故地重游当年千里‘长征’的道路,不敢离开‘长征’故道太远,以免惹人非议。”列思八达不敢再请,陪杨应麒走了三百里便告辞而去。
他走后林舆道:“大伯调这么多漠北部族南下干什么?难道是要用胡马南征?”
近年林舆聪慧渐长,杨应麒有些政事兵事也会和他谈论,这时沉吟道:“只怕有这个可能。”
林舆惊道:“那怎么可以!当初苻坚以北人南征已多不适,何况是以漠北诸胡去东南那种江河纵横、湖泊遍布的地方作战!这是取败之道,大伯用兵多年,怎么会犯这样的兵家大忌!难道他真的糊涂了么?”
杨应麒道:“这样的道理别说军中宿将,就是陈正汇这样久经大事的文臣也能道出。大哥再糊涂,按理说也不至于会犯这样的大错——就算他一时不察,难道郭浩、曲端、任得敬这些人也会一起跟着糊涂不成?所以我想他必然另有打算。”
林舆翘了翘嘴道:“能有什么打算!我说就是因为刘锜将军、王彦将军、赵立将军、王宣将军这些人都不愿南下内战,尤其是二伯的嫡系,出自北宋者最多,虽然归汉多年了,但乡族之情应该还是有的,如果是赵构来犯这些人都会拥护大汉奋起反击,但要是咱们南征——尤其是现在这个情况下南征,只怕他们会反感。”
杨应麒摇头道:“咱们大汉军律严明,令旗所向就该前进,什么乡族之情,没用的。”
林舆道:“抗命倒也不至于,不过对士气总有影响吧。”这一点杨应麒倒也没反对,林舆继续道:“所以啊,大伯一来担心军队士气整体不高,二来担心部分将领指挥不动,但除了中央军系以外又不得不动用其它兵马,所以只好调胡马南下咯。”
对林舆的话,杨应麒也觉得不无道理。
大汉的军队,就作战风格而言,除了由折、曹、杨诸人共同打下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军系以外,萧铁奴、曹广弼、阿鲁蛮、欧阳适和刘锜所领导的边疆部队也分别拥有各自的作战风格。萧字旗多年活动于胡地,风格最野,种去病蒙兀尔亦属其类;曹广弼一系最泛,除了他留在南方的嫡系部队外,边疆诸将中石康、王彦、赵立、种彦崧、徐文等亦可以看作曹系风格的外延;欧阳适所代表的主要是大汉的水师系统,但近年来亦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阿鲁蛮所代表的是汉化了的东胡系统军队,蒲鲁虎在军权上虽不归他管,但就军队风格来说却与之相类;刘锜所部早期虽脱胎于汉军中央军一系,中间又曾统辖于曹广弼,但由于刘锜个人能力太强,杨开远曹广弼都笼罩不住他,入陕以后他所统领的军队风格逐渐秦化,到今日已形成中央军系和萧、曹、东胡之外的第五种陆军作战风格。至于这五大风格之外,王宣、曲端、耶律余睹等虽各有特点但也只能算是小系,不足以与前面五大风格并列。
这次折彦冲要南征,就陆军而言当以曹、刘二系的兵马最堪用,中央军系次之,萧铁奴和东胡系统的兵马又次之。偏偏曹、刘二系对这次南征反对得最厉害,虽然在相府之议决定下来以后刘锜等没有公开抗命,但正如林舆所言,折彦冲也要考虑到诸将上战场后能否尽心作战的问题。
林舆道:“听说刘锜将军已被调去西夏平叛,平叛后是否会再调回渭南、天水就不得而知了,也许大伯已下定决心不用他们了。”
杨应麒摇头道:“那不可能,中央军系虽然兵马最多,几乎占据大汉军队的一半以上,但中央军系一来要拱卫京畿,二来要制衡各方,我估计大哥要南征最多只能动用三成兵马作为核心部队,在中央军系之外,还得有大量的军力作为先锋和外围,咱们大汉的军力虽强,南宋的军力也不弱,不是我们只动用三成的中央军就能打败的。”
林舆叫道:“所以大伯才从漠北调人啊!”
杨应麒道:“不可能,不可能!驱漠北之胡转战于江淮之间是兵家大忌,这种连你都想得到的问题大哥会没想到?他没这么糊涂!”
一行人渐行渐北,不久到达蒲鲁虎军所监控的范围,他也早听说杨应麒要来,便带兵到边境上相迎,一路护送他们到大鲜卑山,并派快马走宁州、泰州通知阿鲁蛮。路上杨应麒问当地民生如何,蒲鲁虎道:“据老牧民讲,最近两年天气都不利畜牧,幸好自征伐西夏开始漠北的精悍人丁便不断南调,丁口的压力轻了许多,而且这两年来又有商旅相通,京畿、东北又常常调来粮食由活佛赈济各族,所以大体来说还过得去。加上活佛师徒道行高深,佛法普及草原,人心思安,争斗之事已是一日少似一日了。”
杨应麒见他手上挂着一串佛珠,问道:“蒲鲁虎你也信佛了么?”
蒲鲁虎道:“是。我在活佛座前聆听了几次宣讲后便有所悟,如今已经摩顶皈依。”
杨应麒闻言哦了一声,合十道:“愿我佛慈悲,永保草原安定、和平。”
杨应麒到达大鲜卑山西麓时寒冬已至,大雪封山,蒲鲁虎便劝杨应麒不要鲁莽进山,以防不测,列思八达也派人飞骑前来阻拦,杨应麒无奈只好前往蒲鲁虎的驻地过冬。漠北的冬天好长,杨应麒在这里一窝就是四个月,期间杨开远、蒙兀尔都曾来会,连琐南扎普也来相见论佛。到第二年冰雪消融,蒲鲁虎才派人护送杨应麒入山寻找当年汉部留下的遗踪,每找到一处杨应麒都命人立碑铭石为记。
一六八九年七月,杨应麒一行正式穿过了大鲜卑山,林舆回头西望,叹道:“这一次在漠北唯独没能见到萧骏哥哥,真是可惜。”
杨应麒道:“他毕竟是一方大臣、漠北重将了,凡事得以公事为先,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他们才出山不远便被阿鲁蛮派遣在这里的游骑寻到,对大鲜卑山东部的道路杨应麒可就熟悉多了,加上向导的帮忙,很快就找到了当年汉部遇到宗翰的地方,杨应麒指着一片草地对林舆道:“当年你二伯就是在这里匹马银枪震慑胡人,扬华夏武功,立汉部威名。”说到这里想起二哥已逝,物是人非,不免长声悲叹。
东北平原是华夏势力与东胡势力交叉进退的地方,以上古而论,殷商与战国时代的燕国都曾及此,自中古以下,汉唐最盛之时势力亦曾到达此地。东北平原与漠北不同,只要政治条件允许,这里是一个很适合汉人生活的地方。自会宁被萧铁奴付之一炬后,汉人在东北的势力大涨,农业方面是自大汉立国之前打下的底子,商业方面也是一年比一年繁荣,阿骨打、吴乞买时代为了军事目的而驱役各族打下来的交通要道,到了杨朴手里后又延伸得更加深远,而且其商业用途已远较军事用途为多,来自辽南的商旅沿着几道大河和各条小路深入到各州各县各村各部,与各族互通有无。汉政权征漠北、伐西夏、图南宋,漠南、陕西都曾陷身战火,两河、山东也是无险有惊,但这东北平原却从会宁大火过后便一日安定似一日、一年繁荣似一年,经济活力虽不如京畿地区,安全系数却比京畿地区要高得多,可以说这里已成为汉政权的大后方。
杨应麒游了一番重建的汉村,然后才到黄龙府见阿鲁蛮和杨朴,三人相见自有一番唏嘘,尤其是二杨,两人合作时间极长,说到情谊之深厚,比杨应麒陈正汇之间犹有过之,久别重逢之下不免哭笑交加。
论毕私情后渐转公事,杨应麒见杨朴胡须半白,叹道:“朴之,这些年你辛苦了。我一路北行、东游,走过了大汉将近一半的国土,连京畿、塘沽也算上,都无此间安乐。当初任命你到这苦寒之地来实在是委屈了你,但你能为大汉打造出这样一个安定的大后方,这大功也就不用说了,而使东北百万民众安居乐业更是大德一件。按照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你光是这件大功德便足以福荫子孙、流芳百代了。”
杨朴叹道:“有福最好,没有也不敢强求。不过能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情,总算是尽了吾儒之本分。只是这几年中枢风云变幻,局势越变越险,长此下去恐怕对国家没好处。”
杨应麒黯然道:“这些事情,我怕是管不了了。”
“七将军你怎么能这么说!”杨朴道:“虽然陛下罢了你的相,但你身为我大汉创始领袖之一,在国家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怎么能袖手旁观!”
杨应麒惊道:“国家出现了重大危机?这从何说起?是最近又发生什么事情了么?”
听杨应麒问出了什么事情,阿鲁蛮哼了一声道:“大哥他疯了!竟调漠北诸部南下练兵——虽然他没说什么,但从种种迹象看来已经很明显了!他竟然要用胡人南征!契丹旧部和生女真降卒(汉军中的生女真降卒主要是归降的宗翰西路军,与阿鲁蛮蒲鲁虎领导的、汉化已深的熟女真不同)由耶律余睹部署训练,刚刚南调的漠北诸部分作三部分,一部直接纳入中央军,另外两部分别由曲端以及那个新任的上将任得敬训练节制。最熟悉南方形势的人里,王宣调入漠南,这便罢了,毕竟这几年他一直在北边做事,可一直在黄河沿线作战的王彦、赵立等人也一概不见起用,这未免太过……太过任人唯私了!”阿鲁蛮是大汉四大元帅之一,中枢大规模的军力调动虽然不必经他同意,但如无意外一般都要知会他。
杨朴道:“我原本认为陛下也许是实则虚之——阳以训练胡人为名,阴调刘锜、种彦崧图两川,调王彦、徐文、曲端等图河南,调赵立图山东,遣水师威胁江南福建,如此则虽然未必能够全胜,但至少可保不败。但现在从调动和训练漠北诸胡的规模与费用看来,只怕陛下并非拿这些胡人做幌子,而是真的要用了。虽然中央军系的训练有化弱为强的本事,但就算是经年的训练恐怕也难以改变胡人不耐热、不习水的天性。所以陛下若真要驱胡马南下,我……我实在是不看好这次的南征!”
杨朴虽然是文臣,但也曾长期兼管与军事行动紧密相关的外交、情报、后勤等事务,如果说杨开远是武将而通文事,那杨朴便是文臣而通武事,虽然他上不了战场,但在后方运筹帷幄、言兵论战却也不能以文人谈兵视之。这时他虽为封疆大吏,却还挂着副总理大臣的衔头,因此对中枢的形势一直很在心。
杨应麒听了杨朴的分析后道:“还在大鲜卑山那边的时候,我也和朴之一般的想法,但在大鲜卑山那个我们藏身过的山谷中住了一段时日以后,我对眼前之事又有了另外一番看法。”
杨朴哦了一声,阿鲁蛮也抬了抬身子道:“什么看法。”
这时屋内只有他们三个加上林舆四人,但杨应麒还是回顾林舆道:“你去玩吧。”
林舆吐了吐舌头道:“我也听不得啊?”
杨应麒道:“我虽然罢相了,但对大哥的性情谋略、对大汉的内部情况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的推测若是无误那便是大汉的顶级机密,你如何听得?”
林舆又吐了吐舌头,出门去了,杨应麒这才道:“胡马确实不宜转战于东南,一入江淮更是危险,但我们得兼漠南漠北,同时拥有胡、汉之利,又恰恰是我们的军事力量胜过南宋的关键之一,一旦南征,若将这个优势弃而不用,未免可惜。”
“就算可惜又有什么办法!”杨朴道:“胡马之利在于西北,舟楫之利在于东南,西北之宝到了东南便成废物——这一点七将军岂能不知!”
“不然。”杨应麒道:“南征之战,不一定要到江淮打的。”
阿鲁蛮和杨朴面面相觑,均感不解,阿鲁蛮道:“不在江淮打,那还跑岭南去?”
“不是。”杨应麒道:“在南征的战场上,有一个地方还可以用得上骑兵的。不但能用,而且能够很有效地发挥骑兵的长处!”
杨朴叫了起来:“河南!”
“不错!”杨应麒道:“如今洛阳在我们手里,自嵩山以东则为平原,数百里间一马平川,自古便是骑兵纵横之处!当秋冬之际,胡马在此驰骋正好发挥其威力!”
阿鲁蛮道:“虽然如此,但河南一地不过是南宋一小部,而且还是他们初得之地。就算我们占据了河南,接下来也还有很多仗要打的,甚至可以说大头的仗其实在南边!若是赵构干脆弃了整个河南,那大哥用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训练这些漠北胡人便都成了白费心思!”
“不!五将军!赵宋不会轻易放弃河南的!”杨朴道:“汴梁是赵氏故都,就算赵构心里想放弃也不好出口,而南宋军方驻河南的兵将士气正旺,要他们主动提出放弃故都更是不可能。所以汉宋之间在河南必有一场大战!而且还将是倾国大战!”
阿鲁蛮心头一动道:“你是说大哥这番志不在夺汴梁之地,而在瓦解南宋驻守河南的大军?”
“不错!”杨朴道:“若于秋冬之际决战于河南平原,我们的胜算也会很高!”
不以攻城掠地为目标,而以毁灭敌人有生军力为真正目的——能拥有这样的战略思维且用于实战的人,当世寥寥可数,就连阿鲁蛮和杨朴之前也未曾想到。阿鲁蛮听到这里已忍不住点头,说道:“若是大哥真的如此打算,那我就放心了。先以骑兵摧毁岳飞所部,再调王彦、赵立等南下江淮湖广,如此一来便是将我大汉各路军马的长处都用到了极致!老七!以前只道你精通文政,旁通军事而已,没想到你对军事也如此精通——你说的这个,连我都没想到呢。”
杨应麒却道:“五哥过奖了,说到军事上的能耐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能想到这一点,并不是由军略推知,而是由政略推知。”
阿鲁蛮哦了一声,便问:“这是怎么说?”
杨应麒道:“其实自从知道大哥调胡马南下,我一直也都在想这个问题,但一直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在大鲜卑山的死谷当中,回想大哥一生的行事作风才若有所悟!五哥,大哥和你、和六哥不同,他虽然也领兵打仗,但他胸中是有天下大局的,而且有可能的话会顾及到天下苍生!这一点,是我和大哥能合作这么久的真正基石。不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哥和我在手段上有所差异,嗯,应该说他的想法从来都比我更加务实一些。”
杨朴心道:“但也更加狠辣一些。不过在这个乱世之中,不狠辣又如何成事?”
杨应麒继续道:“回到了这一点上之后我继续想,便猜以大哥的胸怀,一定也不愿意将整个东南打烂!不愿因为一场内战而使得华夏元气大伤!所以我便猜大哥对南宋的思路,一定是先卸其兵,解其甲,然后攻其心!”
杨朴问:“如何攻心?”
“用大一统的向心力!”杨应麒道:“自秦混一天下,大一统之概念便长存于华夏民心深处。因存在大一统的向心力,所以华夏内部一旦出现一个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好政权,处于下风的政权要想长久地负隅顽抗便很难。南北朝能割据数百年,那是因南朝常弱,北朝常强,桓温刘裕之雄均是昙花一现后继无人,但弱者为华夏强者为胡蛮,故南朝虽弱而不服!一旦北朝汉化,南朝抵抗北朝的意志就变薄弱了,隋文之下江南正是因形就势。宋初赵匡胤兄弟能那么轻易地收拾吴楚,也并不仅仅因为宋军强劲,吴楚民心之思一统亦是一大关键。”
杨朴颔首道:“不错,当时吴越、楚蜀均无混一之志,天下既思一统,便只有寄望于宋。”
“所以,只要我们能在气势上完全压倒南宋,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杨应麒道:“我大汉与昔日之金人不同,金人乃是蛮夷,金人侵宋乃是以夷变夏,所以赵构当初虽然微弱,仍然能得到天下士民的支持而渐转强大。但我大汉今日已是华夏正统,南征正是华夏内部寻求一统!如今南宋还能苟延残喘,全在于南方军力尚强,赵构又能爱民,南北优劣还不够明显。且南宋又有岳飞破金之威,将士因之而振奋,民心因之而凝聚。但如果南宋诸路大军中最精锐、最重要的河南驻军被大哥全歼于汴梁城下,那时又会如何?”
杨朴忍不住抚掌大笑道:“若是那样,不但赵构的信心会被击垮,东南的士大夫也会尽数北向以待我军。江南、湖广、两川、领表都可传檄而定!”
杨应麒含笑道:“传檄而定说得太过了,就算我们吞并了河南,接下来的仗还是要打的。不过岳飞所部一旦瓦解,南宋之武人便会失去信心,文人如秦桧、刘豫等辈也会坚定向北之意,那时再用政略辅佐军势,则统一大业,十年可成!不仅如此,将主战场设置在河南,也可避免战火蔓延过广,避免东南、两川受到太大的破坏,这对保存华夏元气,也算是无奈之中的上策了。”
这一席话听得阿鲁蛮大感欣慰,连声道:“要真像你这么说来,大哥也还不糊涂!”
杨朴经过一番沉思后却道:“我仍有一虑。”
杨应麒问:“朴之担心什么?”
杨朴道:“如果陛下确实如此打算而且能够成功,那曲端、任得敬以及漠北诸胡将必建大功,韩昉、刘萼及其部曲必掌大权,国家落到这批人手上,可未必是一件好事。”
杨应麒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但这时却安慰杨朴道:“朴之,或许只是我们过虑了。韩昉他们虽然与我们政见不合,但也未必就会存心办坏事。你在外,我在野,虽都不在中枢,但也还有牵制他们的可能。”
杨朴叹道:“现在自然还能牵制,但等他们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功之后,只怕就难以牵制了。”
杨应麒也叹道:“话是这样没错,但天下事本难两全,让韩昉他们一时得势,也总比南征失败来得好,朴之你说对吧?”
杨朴道:“不但韩、曲等人,就是陛下恐怕也……唉,现在陛下已经连七将军你的话都听不进去了,等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功盖当世之时,只怕……只怕我们就更难说话了。”
杨应麒闻言默然,这些年来他一直努力的就是促成一个更加合理有序的政治制度,他一直认为只要汉廷能在政治制度上超越南宋,那么江南之士来归便只是迟早的事,就如今的情况来说,赵构君臣在东南的努力也确实让南宋呈现中兴气象,但论到制度层面则毕竟北胜于南,正是基于这种优势让杨应麒认为南征之事可以缓行。
但折彦冲却认为这种想法太天真了,他认为“战胜于朝廷”必须落实到一件事情上——确切来说就是一场大战才能实现。折彦冲不认为历史上的经验会完全适用于现在、适用于将来,他认为割据得太久会造成太多不可控制的变数,因为古往今来因为偶然事件而令形势改变、因为形势改变而令制度变质的事情太多了。
“可是万一让制度变质的不是对我们不利的事件,而是对我们‘有利’的事件呢?”
正如这次南征一样,胜利了可以让大汉一统天下,但与此同时皇权的急剧膨胀与文武的失衡也将不可避免,所有能制衡皇权、制衡军方的势力都会在这千古功业面前黯然失色。那样的局面对大汉来说真的好么?对华夏来说真的好么?对天下来说真的好么?
杨应麒念叨着祸福相倚的古训,琢磨着杨朴的忧虑,忽然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透这个世界了。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杨应麒在黄龙府没有停留多久便南下津门,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辽南的老部民有一部分迁到了京城,但仍有许多留了下来,而且迁到京城的也有一部分因为不习惯而迁了回来,所以这里依然是大汉元老部民的窝,虽然他们未必是反对南征的,但人总是同情弱者的,对大将军罢黜了的七将军充满了同情,杨应麒回到这里时,老部民们都当他亲人一般迎接。
“他们真像我们的乡亲。”林舆说。
“他们啊,就是我们的乡亲!”杨应麒纠正他。
不过这读书钓鱼的逍遥他们也没能享受多久,因为那个震动天下的消息终于传来:南征开始了!
卷二二 倾国之战 第三四五章 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