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知道达城州河北边有个地名叫野茅溪的,肯定只能是一部分人了。的确,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发展太快了。地名的变化与更替,反映出这个我们快速进步的城市和家园,与共和国一样在成长、在变化、在延展…… 作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在这个城市的人,野茅溪的记忆是久远的。最早,这个地方是城市的郊区,很荒芜很偏远,在人们心中仿佛更遥远。只是记得六十年代达城开始使用自来水,但自来水不是如今天一般入家入户,而是集中设立了一些供水站,野茅溪就是城市自来水厂仅有的取水点。因为这里水量充足,水质清澈,没有任何污染。1970年前后,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中国与苏联在黑龙江珍宝岛地区发生了严重武装冲突,最高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野茅溪便成为了一些小学生应对核大战疏散的演习场所。现在回想起来未免有些可笑,因为在当时只要防空警报一拉响,同学们就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快速向野茅溪一带疏散。出发时还井然有序,但解除警报后,同学们已经七零八落,老师也不见了人影。尽管如此,大家还是绝对认真和投入。 野茅溪当年的荒芜是今天人无法想象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位中学地理老师,讲课谈到人的骨头含化学元素磷,一到夏天,因为天气原因,在一些荒芜野坟就会出现自燃现象,火苗呈现出淡淡的蓝色,一如今天的天然气燃烧色。老师推荐同学们去野茅溪碰碰运气,或许就能看到这个奇观。作为学生,有人居然就铁了心相信老师的话,一个夏天去守候,但目的却没有达到,只能成为回忆了。不仅如此,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一些经受不住批斗、折磨的“走资派”和“黑五类”等等,也在这一带乘上了“地铁”,彻底告别了这个世界。时过境迁,岁月悠悠,今天这样描述,笔者绝对没有散布恐怖的意思,而是因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更是对一些毫无根据的迷信的回应。若不信,就看看如今这条路上的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和推杯换盏的场面。 当然,今天的野茅溪更多的是具有现代化城市画面感的场景。一条笔直的滨河路早就建成了,道路平坦而整洁。园林师傅们在这条路的行道上种植了市树香樟,一年四季总是绿绿葱葱的。到了夏天香樟就犹如撑开的大伞,阴凉遮日。滨河路下临州河建成了休闲步道,整洁宽敞。白天是三三两两散步的人们和放风筝的老人;夜晚成了在附近生活的人们跳广场舞的好地方。伴随着州河的潺潺流水,河岸一阵阵袭来的微风,加上美妙的音乐,广场舞的主人既健康快乐了自己,也装点美化了城市。站在州河边,抬头望去野茅溪一带的楼盘,鳞次栉比,气宇轩昂,直冲云霄。随着城市生态的明显改善,这一带也成了人们天然游泳池,连“达州市冬泳协会”的牌子也曾经挂在了这里。特别是随着野茅溪大桥的建设、州河快速通道北线的建成、州河东岸三里坪博物馆的开工,乃至成达万高铁的即将开工、达州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推进,人们对未来的野茅溪憧憬更加急切,也更加信心满满。 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乡家园。 那时的野茅溪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