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机智,情商决定命脉(2)
时间:2023-03-1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奥里森·马登 点击:
次
我们对书本不应该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经说:“读书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曾经有一个法国大学者,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他被自己的才华淹没了”。接受的教育太多,对实际经验一无所知,实际是降低了一个人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让他变得弱不禁风。书本教育往往使一个人发展出过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识,甚至使他变得过于谨慎和缺乏自信,而这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艰苦劳作来说,就显得态度太文雅、外表太奢华、教育太精致了,不能用于日常生活方面。
书本和大学里的文化教育确实可以使人提高,但这种文化常常是伦理意义上的文化,它的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仅仅有书本的教育,会使人实际的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最终这方面的潜能就会被扼杀。所谓的书呆子,都是些没有个性的人,他们的脑袋里充斥的是各种各样的理论,浸透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在刚刚离开农场时,他的心灵可能还充满了活力;然而一进大学,这种活力就无影无踪了。等到他再离开大学,进入社会时,他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完全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和事了,他好像不具备理解的能力了。
与一个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熟知人情世故的文盲相比,那样的学生显然要打败仗。一个大学毕业生常常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分量,他往往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王国里,而这个王国实际是没有那些人情世故的位置的。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往往并不在意他拥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时代的弄潮儿并不是那些满腹经纶却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适应现实的人。
据说,哥伦布在美洲新大陆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当地印第安人对哥伦布和他的下属越来越不以为然了。于是,哥伦布对印第安人的酋长说:“我们相处已经有好几周了。确实,开始你们是把我们当朋友招待的,可是,现在你们不像以前那么欢迎我们了,甚至有些嫉恨我们,想赶我们走。从前你们每天早上都给我们带很多吃的来,现在却很少,而且一天比一天少。你们这么做触犯了圣灵,它非常愤怒,它决心让太阳消失,作为对你们的惩罚。”哥伦布心里很清楚,很快要发生日食了,他就把“让太阳消失”的时间告诉了印第安人,但他们不相信他的话,供应的食物仍然一天一天在减少。
到了哥伦布事先预言的日子,太阳和往常一样出现,天上一片云彩都看不到。时间慢慢在流逝,太阳的表面一点暗痕都没有。那些印第安人连连摇头,越来越不掩饰对哥伦布等人的敌意。但突然间,在太阳的一侧出现了一个黑点,慢慢地,黑点的面积越来越大,那些土著人慌了神,一个个匍匐在哥伦布的脚下,求他开恩。哥伦布答应尽力拯救他们,然后就回到自己的帐篷。
直到日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再次出现了,告诉众人圣灵已经宽恕了他们的罪行,只要他们发誓以后不再触犯他,圣灵很快就会把吞噬太阳的魔鬼赶走。印第安人赶紧发了誓,随后,太阳又从暗影里露了出来,这让印第安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唱又跳。从那以后,西班牙人想要什么,这些土著人就给他们什么。
美国演说家、改革家温德尔·菲利普斯说:“所谓的常识世故,就是尊重并利用那些已成习惯或不可改变的事情。”
恺撒刚踏上英吉利海滩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一跤。为了避免下属看见,把它视为不祥之兆,恺撒就顺势抓起一把沙子,高高举在空中,做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这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弹无虚发的英雄戴维哪怕是顺手从河滩上捡起几块鹅卵石,比起拿着长矛、有一身蛮力但动作笨拙的歌利亚来,也要厉害百倍。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地点是俄亥俄州。摩尔先生家的小木屋突然闯进一个不速之客,他气喘吁吁,十分激动,一进门就大声喊道:“红毛鬼(印第安人)来了,快给我备一匹快马,我要去报信。昨天晚上,他们在河的下游把一户人家都杀光了,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去什么地方。”
“那我们怎么办?”摩尔太太脸色煞白,急忙问道,“我丈夫昨天出门去买过冬的储备了,要明天早上才会回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