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成就明天的源泉(10)
时间:2023-03-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艳丽 点击:
次
美国人做出一个表示开始的手势。只见那大约6岁的女孩很快从瓶里拉出了自己的球;接下来是8岁的男孩,他先是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接着迅速地将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后是10岁的女孩,从容又轻捷。
全部时间不到5秒。
美国人惊呆了。他先问那个小男孩:“你为什么不争先逃命?”
小男孩摆出一副很勇敢的样子,手指着那个最小的女孩说:“她最小,我应当让着她呀!”
他又问10岁的女孩,女孩说:“三个人中我最大,我是姐姐,应该最后离开。”美国人又问:“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
女孩答道:“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美国人的眼睛湿润了。他说他在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它,他们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一个拥有这样一种礼让精神文化的民族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崛起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出多少伟人,而在于一个民族本身的精神底蕴,在这种礼让背后的一种尊重——对生命,对信仰,对价值……这本已深深流入他们的血液,溶入他们的骨髓,所以才能那么理所当然。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使他们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理所当然。
未上锁的门
对于误入迷途的孩子,最好的挽救办法就是一如既往地关爱他们,不抛弃,不放弃,总有一天,爱的力量会唤醒他们的灵魂,让他们迷途知返。
在种族隔离时期,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个犹太小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制。
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不久,她每次满怀希望求职时,都被无情地拒绝了。她只能走上街头,开始乞讨。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徘徊不前。
在这期间,母女从没有什么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下落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停下脚步,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几个月后,没有什么变化。桀骜的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正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的母亲吗?”
她挤出人群,上前观看。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底下有行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她站在画前,泣不成声。这会是真的吗?
这时,天已黑了下来,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终于她敲响了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不好!一定有贼闯了进去。记挂着母亲的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正安然地睡觉。她把母亲摇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儿回来了!”
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干眼泪,果真是女儿。娘儿俩紧紧抱在一起,女儿问:“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有贼闯了进来。”
母亲柔柔地说:“自打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锁。”
世界因为爱而显得美丽,爱则因为有了母爱而显得博大,富有内涵。真爱也是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对于子女的一些错误,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如既往地关爱他们,那样他们才会迷途知返,而不是越陷越深。
说出你的爱
“子欲养而亲不待。”要及早说出你对父母的爱,因为很可能你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
卡耐基在为成年人上的一堂课上,曾给全班出过一道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些话的人。”
在下一堂课程开始之前,卡耐基问他的学生们是否愿意把他们对别人说爱而发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卡耐基非常希望跟往常一样有个女人先当志愿者。但这个晚上,一个男人举起了手,他看来有些激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