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人体,先从经络开始(9)(2)
时间:2023-07-1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春之霖|小慈 点击:
次
(3)揉乳根、乳旁:乳旁穴位于***外旁开0.2寸。揉两侧此穴30-50次。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适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病症。
(4)揉中脘: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操作时,患儿仰卧,术者以掌根揉此穴约100-200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脾胃升降失调所致诸症,如呃逆、胃痛、腹胀等。久咳体虚可加用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可加用揉上马,痰吐不利可加用揉丰隆。为配合经络疗法,父母在孩子的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多给孩子吃清淡的食物,一切寒凉、甜酸的食物都不要吃。孩子咳嗽时需忌发物,父母不能给其吃鱼、海鲜等,也不能给孩子吃补品。
经络疗法根治小儿流口水,留住“心之液”
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们抱怨:我家宝宝两岁了,流口水流得太厉害了,一天都不知要换多少口水兜,也去看过医生了,西医说没办法,只能等到长大以后懂事了再教他把口水吞下去。中医给开了些补脾的药,但是吃了也没什么效果。吃进去的营养会不会就随着口水都流光了呢?好担心。
妈妈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小儿流口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刚出生的小孩,因为口腔浅,不能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偶尔发生流涎,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算是病,但超过1岁的孩子还总是流口水就属于病态了。中医认为“唾为心之液”,如果长期流口水就会损耗心的津液,导致孩子心阴虚,所以不能认为孩子流口水不是什么大事,就掉以轻心不管了。在这儿教各位年轻的妈妈几招经络疗法。
具体操作方法:患儿仰卧,家长以掌心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团摩5分钟;以两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肚脐向两旁分别推20-50次;清、补脾经各100次,揉板门300次;家长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
另外,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小儿流口水因病因不同,在治疗手法上稍有差异。
1.脾胃气虚型:症见流涎清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
常用手法:补脾经、肺经、推三关各300次,推四横纹100次,运内八卦100次。
2.脾胃虚寒型:症见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
常用手法:补脾经至300次,掐揉四横纹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小天心200次。
3.脾胃积热型:症见小儿流涎,涎热而黏,口角糜烂,口臭而渴,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
常用手法:推六腑200次,清天河水100次,清胃经200次,揉涌泉100次。
4.心脾郁热型:症见小儿口涎外流,涎液黏稠而热,心烦不安,口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
常用手法:清小肠300次,推六腑200次,清心经200次,揉小天心100次。
在运用经络疗法的同时,父母还要注意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清洁口腔,并积极治疗引起流涎的原发病如面神经麻痹、脑炎后遗症等。
推拿捏脊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天气渐凉,患腹泻的孩子明显增多。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此时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其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较多,每日五六次,甚则十几次,大便呈蛋花汤样便,或水样便,或溏稀便,或夹黏液。小儿腹泻严重者,常因大量水样便而出现脱水情况,治疗不及时,亦可出现死亡。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或外感时邪所致,这是因为孩子的脾胃很脆弱,承受不住一点侵害,所以很容易腹泻。临床可分为伤食泻、惊吓泻、风寒泻、湿热泻和脾虚泻,小儿秋季腹泻以脾虚泻最为多见。
中医采用推拿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可酌情选用补脾土、揉板门、揉外劳、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捏脊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具体操作方法: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