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哪有那么难(全文在线阅读) > 做好技术准备才能决胜考场
考试是需要技术的,我觉得技术准备有九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充分利用考前五分钟。按照大型的考试的要求,考前五分钟是发卷时间,考生填写准考证。这五分钟是不准做题的,但是这五分钟可以看题。我发现很多考生拿到试卷之后,就从第一个题开始看,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拿过这套卷子来,这五分钟是用来制定整个战略的关键时刻。之前没看到题目,你只是空想,当你看到题目以后,你得利用这五分钟迅速制定出整个考试的战略来。
我是教数学的,我一般要求我的学生拿着数学卷子,不要看选择,不要看填空,先看后边的六个大题。这六个大题的难度分布一般是从易到难。我们为了应付这样的一次考试,提前做了大量的习题,试卷上有些题目可能已经做过了,或者你一目了然,感觉很轻松,我建议先把这样的大题拿下来。大题一般12分左右,这12分如囊中取物,你就有底气了,心情也好了。特别是要看看最后那个大题,一看那个题目压根儿就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就把它砍掉,只想着后边只有五个题,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能够控制速度和质量。如果倒数第二题也没有什么感觉,你就想,可能今年这个题出得比较难,那么我现在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把前边会做的题目踏踏实实做好,不要急于去做后边的题目,因为后边的题目不是正常人能做的题目。
考语文时如何利用这五分钟制定战略呢?学生考语文时的答题习惯不同,有些学生先答基础知识,有些学生先写作文。那么这五分钟最好做什么呢?先看看作文题目,一看这个作文题目,平常做过类似的范文,那还不先把作文搞定,然后再去踏踏实实地答基础知识?
第二,进入考试阶段先要审题。审题一定要仔细,一定要慢。我发现数学题经常在一个字、一个数据里边暗藏着解题的关键,这个字、这个数据没读懂,要么找不着解题的关键,要么你误读了这个题目。你在误读的基础上来做的话,你可能感觉做得很轻松,但这个题一分不得。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你一旦把题意弄明白了,这个题目也就会做了。会做的题目是不耽误时间的,真正耽误时间的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在找思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思路了,单纯地写那些步骤并不占用多少时间。
第三,一定要培养自己一次就做对的习惯。现在有些学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会做的题目,就快速地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争取时间去做不会做的题目。殊不知,前面的选择题和后边的大题,难易差距是很大的,但是分值的含金量是一样的,有些学生以为前边题目的分数不值钱,后边大题的分数才值钱,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所以我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培养自己一次就做对的习惯,不要指望腾出时间来检查。越是重要的考试,往往越没有时间回来检查,因为题目越往后越难,可能你陷在那些难题里面出不来,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开始收卷了。
我上高中期间,有一个比较虚荣的心态,大家都在忙着做题的时候,如果我突然交了卷,大家从沉思中惊醒:“他怎么交卷了?”或者用一种吃惊的眼光看着我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爽。高中期间考试时,我做题是比较快的,但是只要会做的题,一般都能一次做对,而做错的题目,回过头来检查也检查不出来。因为你第一遍以为这样做是对的,先入为主,你过了一会儿回来检查,也检查不出来。所以我就训练自己一次做对,既然回来检查,也检查不出错来,那干脆我就来了个一次性的处理——提前交卷。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考数学,我的数学老师监考,发完卷子以后,一共两个小时的考试,我做了一个小时就把卷子给做完了,也不检查,直接交了卷,全班同学看我做得这么快,全都抬起头来瞪着眼睛看着我,特别是数学老师非常吃惊地看着我,我把卷子一交,那个老师反正也没事干,就拿着我的卷子在那儿看,我就站在门口等着这个数学老师的反应,那个数学老师把我的数学卷子看了一遍以后,冲着门口对我竖起大拇指,当时那种感觉太幸福了。就为了追求这种感觉,使得我平常的考试保证只要会做的题目尽量一次成功。1978年高考的时候,我的这种行为换来了回报,高考的题量太大,所以我就一头扎到题目里边疯狂地往后做,即使这样,后边还有两个大题没做完,铃声一响只能交卷。我发现只要我做过的题目基本全是对的,虽然后边还有两个大题没做,我的数学成绩还是非常突出的。
第四,要由易到难。一般大型的考试是要有一个铺垫的,比如说前边的题目,往往入手比较简单,越往后越难,这样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发挥。1979年的高考,数学就吓倒了很多人。它第一个题就是一个大题,很多学生就被吓蒙了,于是整个考试考得一塌糊涂,就出现一些心态的不稳。所以后期,就因为这样的一些事故性的试题的出现,不能让一个学生正常发挥,我们国家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学生慢慢地进入状态,再去慢慢地加大难度。有些学生自以为水平很高,对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所以干脆从最后一个题开始做,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因为最后一个题一般来讲,难度都很大,你一旦在这个地方卡壳,不仅耽误了你的时间,而且会让你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整场考试的发挥。
当然由易到难并不是说从第一题一直做到最后一个,以数学高考题为例,一般数学高考题有三个小高峰: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它的难度属于难题的层次;第二个小高峰是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也是比较难的;第三个小高峰出现在大题的最后一题。我说由易到难,是说要把握住这三个小高峰。2008年我给北京的一个大学出自主招生的题目,这场考试共3个小时180分钟,我出了180个选择题,一分钟一个,而且一个题目出得都很有技巧。因为自主招生是在优秀学生中选拔更优秀的学生,所以每一个题目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评分标准也比较特殊,答对了得2分,不答得0分,答错了倒扣1分,考察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那天,因为我出的题目,我得在现场,怕中间有什么意外。考完之后,从考场出来的有些学生很凄惨,看样子都想跳楼,说这次可被坑苦了。他们生气,不是气这套题,而是气自己,这套题只做了三分之一,一看后边有些题目原来很简单,但是没时间做了。这些学生可能平常习惯于从第一题做到最后一题,即使中间遇到难题也绝不放弃,不做个天荒地老,不做个昏天黑地,绝不认输。就没想到本来一分钟一个题目,你这个题耽误了五六分钟,甚至十多分钟,后边的题目就没有机会做了。所以这样的题目,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快速地看,跟着感觉走,碰到某个题有感觉就停下来,把它搞定;要是觉得某个题有点难,先放一放,往后做。等到把这180个题目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做完后,再回来处理感觉稍微好一点儿的题目,那些干脆一点儿感觉都没有的题目,应该果断地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