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我采取暴力行动,可以吗?犯法。我写信有用吗?没用。我直接找出国司具体负责的同志,强势姿态对他?不可能。虽然,我当时每天去教育部门口“上班”,每天上下午对相关负责人“请安问侯”的方式未必可取,但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真诚和执着的精神。人类最原始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是感动,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人无论成长到什么高度,他为之感动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你要做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
把一个在外人看上去根本遥不可及的机会,变成了我的机会,靠的正是勤奋,靠的是执着,靠的是热情。
当有一个机会离你一步时,你不妨学唐骏的方式试试?很多人不知道碰到这种壁垒该怎么做?离它远去?那机会肯定离你远去。直接的冲撞?一定是头破血流。那既不能去撞,又不能跑开。到底怎么办?绕路走,靠近它!
我把专利卖给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据说现在还有点名气,叫“三星公司”。就这么一笔生意,改变了我的人生。
5万美元点亮人生
小发明救了大公司
12年前我从美国回来时,搞了个小发明。当时我很兴奋,但跟中国很多企业沟通时,他们都说:这东西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我没有放弃,我相信这个东西一定会有人气,于是大家今天在街上见到了一种叫“大头贴”的机器。
后来我又做了一个跟“大头贴”相近、但技术含量高一些的东西——大家常见的KTV中唱歌的“计分器”。制定一个标准给人们唱的歌曲进行打分,但专利发明出来,光自己唱唱歌是没意义的,应该投向市场。当时我还是一个学生,一无资金,二无市场。怎么办?应该寻找一个买家。后来我把专利卖给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据说现在还有点名气,叫“三星公司”。
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是日本的先锋公司,占市场份额的27%,第二名是三星公司,但只有2.3%的市场份额。我跟老大合作,他当然不会理我。于是我就跟老二合作,经过一番周折,他们最终决定给我8万美元。我跟他们说:中国人不在乎钱的!8万也好,7万也好,都不重要。其实我的心理价位是5万美元。就这么一笔生意,改变了我的人生。
后来我才知道三星公司当时快倒闭了,却因为拿了我这个专利,市场份额从2.3%涨到10%以上。重要的是,它把专利使用权又卖给先锋公司。光第一笔使用专利就要了5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今后先锋公司每用一次专利,就要付3美元!为什么今天有彼尔·盖茨?盖茨不过做了一个DOS,但当时IBM要花2000万美元买下来,2000万美元对一个年轻人是非常具有诱惑的。但盖茨比我聪明得多,他没卖。而是签约:每使用一次DOS就收5美元。现在我明白了我与盖茨的差距。但当时我拿了这笔钱内心还是挺感动的:穷学生一下子变成了拥有8万美元的小富翁!
大学生学习
大学生从中学升上来,在学习方法上有较大的改变。如果说中学以听教师讲授为主,在大学就要强调自学,自己研究课题,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
学习上“存疑”。不谈社会科学,就自然科学、尤其应用科学来说,有的只是对事物近似的描述,应用起来要注意前提,学习上要“存疑”。举一个例子,材料力学取受力物体中的隔离体,即一个小的正六方体,在六个面上,用箭头表示作用着法向应力和六双剪应力,作为分析物体应力和变形的起点。对这个小的单元,它的尺寸并没有界定,只说“小”而已。果真在分子、原子级的尺寸上,也是如此吗?又对于这个应力模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材料力学上公式的推导,都成问题,需要思考。
科学上是有假定的,学科是有范围的。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是假定材料为弹性的、均质的、各向同性的“理想材料”,而实际材料多不是这样。材力和弹力不涉及原子结构。这是一种“无奈”。它们只是“力学”,取小的单元作为分析和计算应力和变形的起点是合理的。
材力和弹力在工程技术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有些事上遇到了挑战。气功大师可赤脚在玻璃屑上行走,可在刀口上爬高梯,可在鸡蛋上站人,等等。根据力学,尖刺、刀口、点接触上产生的穿刺力是非常大的。
不求甚解。陶渊明认为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果把“甚”理解为“极”、“过分”,那么只好“不求甚解”。朱熹读书应是认真的,但他对于天地是一个什麽样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来,因为他那时代天文知识还很差。如今,天文学在宇宙演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宇宙本源是一个谜,无法解开。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因果关系的,它没有回答极终原因的任务。科学进步了,在宇宙形成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在前头,不可穷诘。对于宇宙本源,科学家认为是“固有规律”;神学家说是“神”;哲学家说是“道”、是“理”……既是这样,如何求“甚”解呢?
物质结构,因为可在实验室研究,进展快些:分子、原子、电子、中子、质子、强子、夸克,不是都观察到了,或证实存在了嘛。但据哲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问题没有终结。
如果把“不求甚解”理解为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这应该是陶渊明的原意),那麽这种读书态度,对于非专业课程或课外读物来说,也是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应包括自然界)世间学问太多了。人要“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谢冰心语)。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台湾的李敖介绍说:“应该知道的就知道,不应该知道的就不知道,这叫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