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下了第一场雪之后,我去了苇河镇。
过去我是一个卡车司机,经常在黑龙江一带转,对黑龙江很有感情。粗粗地一算,70年代至80年代,二十多年来,我差不多把黑龙江的山山水水都给走遍了,屐痕累累呀。这些经历已经成为我的精神财富和生命伴侣了。
的确,有时候人的感情是很脆弱的,白驹过隙,猛然间,你会突然停下来,对早些年去过的那些乡镇有一种深深的眷恋,“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啊。如此的梦魂萦绕,便总惦记着再去那里看一看。
早年,去苇河是这样一个行程:先从省城哈尔滨乘火车到尚志县,下了火车,再转乘那种简陋的、夜间行车时,需旅客自带蜡烛照明的森林小火车。森林小火车蛇一样地在山沟沟里逶迤了大半夜的时间,才能到达苇河。冬季的黑龙江天黑得早,坐在森林小火车的车厢里,看着烛光摇曳下的一张张旅客的脸,看着车窗外雪光掩映下的黑森林,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不仅仅如此,倘若赶上漫天风雪的日子,彪悍的大雪将森林小火车的轨道一埋,前途白茫茫一片,全部是齐膝深的雪,火车肯定走不了,只有将轨道清理出来才能恢复通车。这样的事我是经历过的,小火车迟迟不来,一群人只好在那个木刻楞的候车室里待着,瞅着窗外的漫天大雪发呆。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流放?逃亡?被遗弃?归乡?回家?五味杂陈,愁肠百结呀。
或许正唯如此,我才更加留恋那些有声有色的日子。
而今,黑龙江境内都修了高速公路了——高速公路比火车快,而且比火车便捷,驱车去苇河,至多三个小时的时间,不必要把车开得特别快,稳稳地走吧,深情地“抚摸”一下周边的景色,你的灵魂会变得更加纯净,于纯净的感受中会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来。那种享受无与伦比。
黑龙江的冬季,下午四点钟天就开始黑了,有的时候天黑得会更早一些,三点多钟,太阳就沉入藕色的雪山了——这也是记忆中的一景啊。
当车子从北门开进苇河镇的时候,整个镇子已是暮色四合,街灯初上了。我先找了一个简陋的小旅店安顿下来——简陋的小旅店才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呢。再说,鄙人毕竟是一个来自城里的穷作家呀。
安顿下来之后,便出去吃饭。
出了门,哦,大雪竟悄然而至。
在去找饭馆儿的雪路上,我还在想,老阿,你到苇河有什么目的吗?答案其实是,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而且在这个镇上也没有什么朋友了,先前苇河的那几位朋友有的已经调走了,有的甚至到京城当官去了,有的人故去多年了,女人改嫁了,有的人多次联系不上,已不知去向。“西出阳关无故人”喽——纷纷的落雪之中,这样的人生滋味,孤独的旅人难以堪负啊。
…………
小镇似乎是为了节电,辅街土路上的街灯不多,远远的、一跳一跳地在舞雪中亮着。走在新雪的镇上,心中弥漫起一股久违了的亲切。
在黑龙江境内,乡镇上吊着一个幌儿的饭馆自然是不大的。撩开饭馆那个用来阻挡风寒的厚棉门帘子,看到里面只有两个吃客,其他的饭桌都空着。小饭馆里非常的热,屋子中央的那个铁炉子将炉盖儿都烧红了,炉子旁边是一堆劈好的桦木烧柴。苇河镇的四周,是绵延不断的山峦,这一带不仅利于形形色色的部队出没与隐藏,而且住在附近的老百姓烧柴也很方便。
不知为什么,多年来我始终喜欢去靠窗的位置坐,似乎那儿是一个舒适的驿站,只有坐在那里心才会宁静。我便选择了那个靠窗户的位置坐下来。透过窗玻璃上的那一版图案狰狞的霜花,我看到外面仍在下着雪呢。瞬间,我想到念中学时读过的那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文:那雪正下得紧……
尽管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但是,这些年来心里一直馋着小镇上的吃食哪。今天“回家”,好好地解解馋吧。于是,要了一个小(又鸟)儿炖蘑菇,一个油炸小河鱼儿,凉拌大豆腐、蒜泥血肠,主食要了一大盘子酸菜馅饺子。想了想,又加一碗疙瘩汤。我爱吃乡下的疙瘩汤,在我记忆里,乡下的疙瘩汤才地道,吃着才舒服。
见我一个人要了这么一大堆,那个当服务员的乡下丫头捂着嘴巴直笑。
酒呢?酒打多少?憨厚的女孩子问。
我问,这里都有什么酒呢?
这时候,旁边桌的那位瘦瘦的吃客插嘴说,“黑土地”好,醇。
我冲他友好地笑笑,便对站在面前的那个乡下丫头说,那好吧,三两“黑土地”。孩子,记着给我烫一烫啊。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旁边桌上这一瘦一胖的二位,要的菜很简单,一个干豆腐炒小辣椒,一个渍菜粉儿,再就没有什么了。酒倒是不少,两瓶“黑土地”,一人面前一瓶,所谓“手把瓶”。心想,这才是小镇上的喝酒人呢。
见到我要了这么多的菜,旁边桌上的那个胖子转过脸来问我,兄弟,八成是省城来的吧?
我说,是。你们二位呢?
胖子说,我是化一村的。
然后,他又指着那个瘦子说,他是景周村的。这不,我们俩在这儿约好见面,明天一块儿到乌吉密的小九买蘑菇菌去。
乡下人的介绍总是很细,他们都尽可能地把话说周全一些、细致一些,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一些,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他们的心是真诚的、亲切的,跟您是近便的、友好的。
我问,化一村、景周村,哟,是不是用张化一和穆景周命名的那两个村子?
他们都点着头说,是啊是啊。咱这一带你也挺熟啊。
我笑眯眯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