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际交往都是在交际双方所结成的心理距离中进行的,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语言可以拉近或推远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想拥有圆满而顺利的社会生活,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这类语言要依据时间、场合、目的微妙地表达,均衡地加以运用。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言辞过恭反而会显得肤浅。
适度的礼貌,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辞等,人人都必须遵循。“殷勤过度,反而无礼”。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外表态度上的礼节,只要稍具知识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现出内在的道德品行,则必须具备更多的气质。”那么从言辞到行动总是恭恭敬敬的人,也许是气质上有欠缺。
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很快,遇到新鲜言辞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且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冲动。这种人的缺点是没有主见,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并加以解决,易反复不定,左右徘徊,性格比较软弱。这种人如果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问题,锻炼意志,无疑会成为业务高手。
这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总是低声下气,始终用恭敬的语言、赞美的口气说话。初交时,对方也许会有不好意思的感觉,但绝不会对这些人产生厌恶。然而,随着交往的日益深入,对方便会逐渐察觉这种人的态度,而且会气恼不已。这时对他的评价,大多变为:“那家伙原来是个口是心非、表面恭敬的人!”
这种人幼儿期一定受到过双亲严厉而又错误的教育,尤其在礼节方面。因此,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可容许的欲望,却不为他们的良心所许可,导致他们产生了恐惧、罪恶和不安等感觉。于是,他们便将种种欲望、冲动和情绪全压抑在内心深处,并死死禁锢着。但是,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情绪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形成强大的冲动而发泄出来。他们觉察到这一点,为求掩饰,便启动反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人更加恭敬。这等于说,这类以令人难以忍受地过分谦恭的态度对待别人的人,内心往往郁积着对别人的强烈攻击欲。
日本语言学家桦岛忠夫说:“敬语显示出人际关系的亲疏、身份、势力,一旦使用不当或错误,便扰乱了应有的彼此关系。”在某种无关紧要或特别熟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恭敬语。不过,在很亲密的人际关系群中,碰见有人突然使用恭敬语对你说话,那就得小心了:是否在你们之间出现了新的障碍?如果在交谈中对方常常无意识地使用敬语,就说明你与对方心理距离很大。过分地使用敬语,就表示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戒心。所以,当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话时,若使用过多的敬语,绝对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反而是表示“我对他一点意思也没有”,或是“我根本就不想和这类男人接近”等强烈的排斥情绪。
有些人虽然彼此交往了很长时间,双方也很了解,但是,对方依然在使用客气与亲切的言辞,说话也十分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如果不是在心理上怀有冲突与苦闷,就是在心中怀有敌意。反之,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是因为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对方心里,突破对方心中的警戒线,实际上,他们的真正动机在于掌控对方,实现居高临下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