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春的一天,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会谈后返回寓所的途中,突遭日本浪人袭击,“流血过多,遂成眩晕”。六年后,这位洋务大臣积劳成疾,“喀(今为“咯”)血碗余”“饮食不进”。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谢世,终年79岁。他于油尽灯枯之际,写出这样一首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梁启超敬献李鸿章挽联一副:“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他的学生严复在挽联中写道:“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
回顾人们对这位晚清重臣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让人不胜欷歔:留于青史的名人,不管是美名还是臭名,其功过是非,盖棺未必就能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