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知道,到了一定时期,母乳的营养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要求了,孩子需要通过进食其他食物补充营养。
但是,一方面孩子需要妈妈的**来获得安慰,另一方面孩子的母亲下不了这个狠心。所以,断奶那几天,孩子哭,父母也于心不忍,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都是一种折磨。然而断奶过后会发现,孩子的饭量增长了一倍,个子也长得快了。
这是生活常识,也是生存规律。要想成长,就要经历一些痛苦。初入职场的人,也要经历一个断奶期。
职场跳跳鱼
故事的主角名叫Elly,一个90后女孩。我看了她的咨询收纳表后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比我当年还不着调啊,这个女孩竟然在毕业后的两年时间里,‘认真地’换过三份工作。”
“赵昂老师。”咨询室门口站着一个怯生生的女孩。
“你好,是Elly吧?请进!”我起身把她让进来。
“我看了你的咨询收纳表,你是期待通过咨询找到适合你的工作,是吗?”坐下以后,我主动提问道。
“嗯,是的。”Elly好像没什么更多的话。
“还有别的期待吗?”
“没有了。”Elly忽然想起了什么,“我希望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我希望找到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
“嗯,好的,”我记下来,“还有吗?”
“没有了。老师,我这次来咨询其实是瞒着父母的,他们不知道,也不同意。”“为什么呢?”看来这里面有故事。“我父母不相信职业规划,认为这都是骗人的。”
“那你怎么看呢?”“我了解了很多,我相信的。”“嗯,看来你父母的观点对你也很重要。”“是的。但我和父母的观点总也不一致。”
“哦?总不一致?”我的这个问题,引发了Elly对职业经历的回顾。
英语专业毕业后,父母希望她能回家乡工作,认为女孩子离父母近一点好。而Elly自己却希望体验不同的生活。从这个时候,Elly就开始和父母闹别扭了。
“我希望自由独立。”Elly这么说。
但是,Elly的自由之路却并不顺利。
她在省会城市找了一份中学英语课程顾问的职位,做销售。整天的业绩压力让Elly身心疲惫,碰巧遇上了一个强势的上司,受了几次委屈之后开始发火,干了不到半年,Elly就辞职了。
辞职后去了上海,在一家知名的中学英语教育机构,Elly成功应聘了教师岗位。没想到的是,入职培训之后,她被派到一个偏僻的校区。于是,工作中又出现了诸多的不满意:之前谈好的待遇没有落实,环境又不满意,讲课的时候遇到了挑战。于是,就又辞职了。
几次下来,Elly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我的能力不行?是不是我的性格与大家不能很好相处?或许,是我没找到适合的工作?
她选择了“漂”的状态。
父母开始“智慧”了:看看怎么样,不听老人言。
过年的时候回到家,被父母努力“规劝”,她留了下来。通过熟人介绍,她进了家乡一家英语早教机构做老师。
“我其实挺喜欢教育的,也很喜欢孩子,”Elly这么说那份工作,“但是这家机构和我的很多想法都不一致。”于是,Elly又辞职了。
这次来到北京,Elly有两个想法:做咨询;找工作。
职场新人遇到的三种挫折
Elly的情况很典型:生活一直被父母规划着、负责着,在初入职场时,就急于独立,急于证明自己,期待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于是就有了各种尝试。
但他们一定要面对这样的可能性:一个缺乏职场历练,长期被“圈养”而又希望独立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受到各种挫折的打击。
打击一般源自三方面:
一、缺乏职业思维。职场和学校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认可的,换了场景,却换不过来思维,势必要受点打击。而有些人在学校的时候极少涉猎社会实践,就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所学在工作中用出来了。表现出来的就是:不知怎么做,也不知该怎么学,业绩上不来,焦虑到郁闷。
二、人际关系危机。在学校的时候,打交道的除了父母、老师,就是同学、同龄人,关系相对简单。而职场中则要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一起工作。即便同事之间也有各种分类,领导、前辈、新人、老鸟。关系的复杂甚至超过了做事情本身,虽不需八面玲珑,但也要好生注意。
三、理想化职场。初入职场的很多人都是一边带着焦虑和紧张,一边又兴奋地带着憧憬和向往:期待自己可以一举独立。可是后来发现花钱容易,挣钱难。于是,就会在依赖父母和自力更生之间犹豫徘徊。当稚嫩的肩膀扛上生活的压力,火辣辣的肩头就会问自己:是不是我的选择是错的呢?不会是搞错了吧?有没有更适合我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