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鲁迅作品真的过时了吗?

时间:2010-09-09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大拿杂谈 点击:

  曾几时有人喊出了:“鲁迅作品过时了”、“鲁迅作品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等是主张删减其的主要理由,也遭到社会上广泛的质疑,但从今年各地语文教材大换血的情况来看,随着一批以《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为代表的经典作品从课本里删除便正式表示了教材“去鲁化”得以真正实施,其实笔者不是反对教材更新,除了鲁迅这几篇作品,我觉得有些还是删除得对的,问题是“鲁迅作品过时了”、“鲁迅作品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这三个口号能否成为删除的理由确实值得商榷,甚至我以为,一旦教材“去鲁化”从此将使天下所有文章失去灵魂。
  
    众所周知,鲁迅的影响力和成就不是任何人能够轻易从现代历史上删除的,作为一位文化巨人以及无产阶级的文学家虽然其作品或他身处除旧布新的变革时代背景已和现代权贵市场经济社会有所不同,不过他在《药》、《阿Q正传》等一些经典作品里对人性的刻画以及揭示简直称得上鬼斧神工,特别是对上溯几千年来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奴性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而又恰到好处的揭露,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将使所有中国人时时回眸能够得到一种反省的力量。在鲁迅冷峻而又严肃的文学表情下,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从灵魂上思想上随时对照那些带着民族伤痕缺点的典型艺术人物展开一场场自我批评、自我纠正以及自我努力的内心斗争,促进中国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何况历史惊人的相似,鲁迅笔下经典人物的“影子”并没有在当今社会销声匿迹,而是依然大量存在,认识他们也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以及他人,为此“鲁迅作品过时”论那是不理解鲁迅作品的人的无知之语。
  
    其次,说“鲁迅作品太艰涩了”的人可能道出了鲁迅作品一个不可回避的特点,也许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些章节一些学生接受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但瑕不掩瑜,正是因为鲁迅作品里的思想性太强太深刻造成了其作品的“晦涩难懂”,才需要我们学生以及后代不断仔细研读经典,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学会独立思考,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之,鲁迅作品“与学生有时代隔膜”论更加是无稽之谈,俗话说文史不分家,知史鉴今,既然鲁迅作品和这个时代有“隔膜”,那么以后学生们课本所有古文和历史课文都删除算了,反正它们所写的书文内容的那个年代与现代有“时代隔膜”,可是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毕竟历史发展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脉络的,处于每一个特定历史关口的人们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责任以及义务,教材“去鲁化”只会使广大学生们失去文化坐标,陷入断代的思想盲区内,无所适从。甚至由于和漫长封建时代相去甚远,他们将无法从鲁迅对封建王朝最深刻最形象最无情的作品揭示里看清人类每一次进步的欣喜以及艰难,看到历史倒退的回光返照的危险随时存在,以及为了保持人类社会的民众幸福以及保护既得的民主法治的成果需要他们无限制警惕的警示。
  
    而之所以鲁迅先生为何至今还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那就是因为,像一代伟人毛泽东所评价他的那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于是对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人物及其作品的现代影响力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不增加其作品在课本所有课文里的分量倒也罢了,怎么还要大量删除呢?实在毫无道理!
  
    最后重要的不是教材要不要更新,却是删除了鲁迅的百读不厌的系列经典作品后新增作品有没有同样的分量以及影响力能够替代它们,遗憾的是从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里我一点也看不到。
  
    综上所述,最让我等担心的是教材“去鲁化”将使天下文章失去灵魂的严重后果。可以这么说,目前为止凡是文化人或写作者大多数是鲁迅先生的粉丝,尽管这样,我们再看看目前报纸杂志上层出不穷的太监文章和鲁迅先生的比一比就知道鲁迅作品存在的必要性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乃至于今后,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包括写作者需要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社会精神,而不是俗称绵羊写手或评论员以娱乐的心态以及手笔去写时评。甚至鲁迅不是神,只是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现代不可复制,但鲁迅的精神及其洋溢在作品里的革命态度却值得大书特树,否则丰碑不存,天下读书人的风骨种子将失传,从此大师死绝矣,这并非危言耸听!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