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子如被当头棒喝般醒悟:什么才是追求知识的本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寻求突破,继续为下一代积累新知,以创新造福人类社会,才是追求知识的本质。好吃的蛋糕是本质,而好成绩,只是装饰美丽的奶油花朵罢了。
“怕输”心态造成保守的选择
我就是上面那个故事里的主角、曾经认错方向的台湾小子。
当我被指导教授点出求学观念上的根本错误后,其实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九成的精力放在完成作业、求取高分上,而只拿一成的余力,用以做研究。
但后来,我大幅度调整比例,变成了两成力气做功课,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业,就认真埋头苦写,确保尽善尽美以得好成绩,后来却变成了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才开始熬夜赶报告。
这并不是说我偷懒,而是我发觉,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战,收获更多,所以我选择先做研究。
研究的过程,如同探索一个无底洞,回报会比较慢,不像考试成绩马上就会出来,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而且虽然回报慢,收获却是扎扎实实、属于自己的,不是考完试就一半又还给老师的表面好成绩。可以说,那个当时锥心刺骨的B,纠正了我长久以来读书是为了追求漂亮成绩的功利迷思,使我真正转向学习的本质。
观念一改变,学业反而突飞猛进。大多数人要念六年方能结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毕业了,因为我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对的地方,并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毕业论文顺利通过。
“怕输”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态
回到台湾教书后,这些年来,我对当时的心情又有一层新的体悟。当年我对科科得A的追求,除了从小相信认真念书就是为了追求好成绩的迷思,背后更深的原因是“怕输”。怕输、怕没面子的心理,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很多个体甚至很多企业发展中看到,形成一种保守的文化,妨碍了对创新的尝试。
台大管理学院每年都送很多学生到国外着名大学做交换学生。最近一个学生从北欧的大学交换半年回来,与我分享心得。
她所在的班上有一半是当地学生,另一半是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韩国、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换学生,有很多分组讨论和报告要做。她发现,台湾去的学生,理论学得很扎实,程度一点儿也不输外国学生,但自信心明显不足,即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也不太能够系统化地组织并勇于提出思辨讨论。
相较之下,欧洲的年轻学生可能理论基础比不上我们,但他们不害怕,敢于说出口,讨论激烈,发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钻研,很有创意和想象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了解。因为怕输、怕被别人笑的心理,出现在许多层面上,例如阻碍学习新语言(不敢开口怕被笑),讨论课上沉默者占多数,发言的永远是那几个,但下了课大家却七嘴八舌意见多多。
我曾经反省,为何要到了美国求学、从别人的文化反射出来,才能看清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在台湾时,从来没有发现过、从来没有反省过?
答案很简单。在台湾现有的升学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测、大学学测,我们的游戏规则就是:谁会考试,谁就是赢家!30年前我念书时如此,现在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