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家长都倾向于把孩子留在本省本市上大学,导致顶尖大学招收本地学生分数线非常高,难度往往超过上外地类似好大学。意大利文豪哥尔多尼说过,“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充满了偏见”,这话夸张了点,但故乡能为心灵带来慰藉,却不一定是打拼的好地方。
曾经,我随着父母走遍了全国:湖南、江西、四川……每到一个地方,爸爸总感叹:“你看,这个地方的人真聪明”,但往往还跟着半句话,“可惜他们没有走出去,他们要走出去的话,就太厉害了”。
以“魔都人”為例,许多国人都觉得上海人像周立波那样,傲气、精明、势利。其实这些诟病比较集中体现在上海小市民身上,而在外打拼的上海人都保留了“上海基因”里优秀的一面。敬业、精细、为他人着想、有规则意识……尤其是在外地的上海知识分子特别可爱。
其实,四川人、湖南人……大家都一样,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必须顺应陌生环境,反而能激发出身上独立、能干、可 爱的一面。
外国人也是如此。克林顿离开家乡阿肯色,获得牛津大学的罗德奖学金,在英国“玩”了两年,估计交了许多女朋友,认识不少各路英雄豪杰。尽管他没有获得学位,但思路大开,对看待人事的视角一 定有重大提升。
“树挪死,人挪活”,非但家乡,学校也是如此。我特别鼓励身边的清华毕业生,下 一步“出去吧,哪怕到隔壁北大都可以”。是的,尽管清北的关系亦友亦敌,到敌友环境里生活学习一下,收获会非常大。
怎么才能避免在家一条龙,出门一条虫?我建议做父母的不妨学学母老虎培养小老虎的办法,带孩子走出家门捕食,在丛林中分辨、追捕,从旁给予一点一滴的指导。小虎可能受伤,但不能因此就让它躲在巢穴里,安享父母叼回的猎物,这样长大了只是丛林里的一只猫。和平时期很少有家长能做出这种取舍,但如果能偶尔“策划”一些机会让孩子受伤,像母虎叼来活物考验小虎,是否值得考虑一下呢 ?
我在北京出生,上的幼儿园条件很优越,还没“享受”够就被父母送到了农村。在湖南乡村,挑衅霸凌、游荡的“癫婆子”、疯狂野狗、夏天的毒蛇、常常淹死人的水库、坟地的磷火 ……这些“丛林生活”给童年的我极其震撼的冲击,让我懂得要生存往往必须斗争,这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
孩子一定要跳出舒适区去闯荡,体验过无助的滋味,才能培养独立人格。不过,我特别强调,如果完全放养,没有人从旁指导,可能受不良影响。孩子是龙还是虫,就看父母能否既收也纵。父母对孩子要像放 风筝一样,让它随风飘荡,也需要时不时拉扯一下手中的绳子,调整方向,时不时往回收一收。
回到开头所说,我建议让孩子在国内读大学,但尽可能去外地读书。像电视剧《小别离》那样送出国寄养,恐怕要商榷观察——对于人生观还没成型的孩子,放养相当于断了线的风筝,家长不能及时调 整和点拨,孩子容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可能就变成一只“野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