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的一天,33岁的修书匠保罗·卡斯蒂廖内早上9点准时到达店铺“无名修书店”,依次打开店面的铁闸门、木门,擦拭器具,准备开工。在意大利东海岸城市里米尼,这样的日子保罗已经过了15年,但他仍然对每一天充满期待。
小城的另一边,70岁的梅伊·阿戈斯蒂诺也早早来到自己经营了30年的“罗马尼奥拉修书店”,在嘈杂的机器和沙沙作响的收音机的陪伴下修炼着手艺。他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心做,匠人乐在其中。
意大利现有手工修书店大约100家。同在一座城,梅伊和保罗这一老一少两个同行是暗自较劲的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因为对修书这门手艺,他们有着同样的坚守。
意大利的修书店在中世纪时期是装订书籍的唯一选择,这与不少欧洲国家一样。工业时期到来后,大批量书籍装订逐渐由工厂承包,修书店的经营范围变为小批量、个性化装帧和旧书翻新。电子数码技术普及后,政府、律师等昔日的大客户转向无纸化办公,修书店如今完全走上精品道路。
“品质是工匠的脸面,一方面带来外部口碑,另一方面给自己前进的动力。”在从学徒到掌门的15年里,保罗不仅对修书的各个步骤掌握娴熟,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出对顾客更为实用的经验。
做书首先要耐用,根据书页的不同特点确定好最耐用的缝制方法和用料材质,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如何呈现出书籍最美观的一面。以缝制书脊为例,梅伊一般会选用结实的布料打底,而不像一些大批量生产的工厂那样用纸板代替。梅伊说,这部分的材料顾客是看不见的,布料成本远超纸板,工艺也更为复杂,却是修书匠的责任心所在。
“顾客看不见,但我看得见,时间也看得见。”梅伊说。
“手艺人不会很富有,但是挣多少钱自己掌握,花多少时间精力就能挣多少钱,说起来挣的都是辛苦钱。”保罗说。比如他装订一本论文大约要花费1个小时到1.5个小时。根据材质的不同,装订一本论文的价格在10欧元至50欧元不等。
即便梅伊这样的老修书匠,产品也不会卖出天价,收入全靠一针一线地装订出来。“我需要付房屋贷款,人们需要装帧书籍,我凭着手艺养活自己,这就够了。”梅伊说,真正的满足不在于多挣钱,而在于亲眼见到零散的纸张经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一本本精美的书籍,自己的劳动得到认可。
“以翻新旧书为例,旧书承载着主人的痕迹,可能翻新的费用高于买一本新书,但对主人来说只有自己的这一本才独一无二,因此他们对修书匠抱有很大的希望,期待能给这份专属的回忆带来新的生命,”梅伊说,“这种情况下做好一本旧书,顾客的满意就是对手艺人最大的回馈。”
从跟风去技校学修书到如今年逾古稀,梅伊做修书匠已50年。在他看来,这么多年来,修书的基本技术和步骤并无太大变化,表面看来只是一系列步骤的不断循环,需要耐心,但绝不无聊。
梅伊认为,把重复的事情做好并不简单,“就像照相一样,每个人拿着相机都能拍出照片,但即便面对同样的风景,拍出来的也不会是同一张照片”。
保罗还很年轻,他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从未动过转行挣大钱的念头。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位置,都有自己对成功的定义,而他的成功就是做着热爱的工作,和妻子、孩子在一起,衣食无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