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个好觉”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按理说,这样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家长稍加督促和配合,保证学生“睡个好觉”应该不成问题。
可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小学生缺觉现象很普遍,“特困生”越来越多。《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中小学生正处于“拔节抽穗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睡眠时间无法保证,不仅会导致孩子体质下降、精力不足,影响认知发育与记忆力,还可能引发厌学或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
“特困生”越来越多,除了玩手机、打游戏等主动晚睡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学业负担过重。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写家庭作业的时间为2.82小时,超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过长,势必会压缩学生的睡眠时间。一位中学校长坦言,“跟孩子们交流时得知,还有学生凌晨三四点爬起来学习、写作业”。
另外,“学校减负、家庭增负”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的重要原因。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关部门和学校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教育焦虑裹挟之下,校外培训成为很多家庭的刚需,前脚刚出校门,后脚便踏入补习班、兴趣班、培训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破解中小学“特困生”难题,板子只打一方显然有失公允,需要多管齐下。进一步讲,既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解“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体系;又要在深化家校合作上发力,共同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同时,学生自己也要学会时间管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点亮一盏灯,但也要让他们早一点关灯“睡个好觉”。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学生要齐心协力,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要让“睡个好觉”成为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