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望着眼前洋溢着蓬勃活力和生活情趣的胜迹,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于天宝七年的金秋过五溪之时,在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境内的沅水西岸黄楚、金鸡两村的毗邻之处,将悲壮与豪放化作了雅意柔情,即景赋诗,优美的意境被“诗家天子”描绘得多么迷人!
诗中吟咏的美景,其实是楚平王当年为讨嬴氏的欢心而不惜千金买笑,特地修建了这座别具一格的楚王城,又名采菱城。春秋时代,武陵处于洞庭湖滨,属云梦七泽之地。城池里一半是车水马龙,另一半是碧水红莲。这是一座享乐和猎艳的行宫,楚平王强行抢夺已经许配给太子建的秦国公主立为王后,修筑此城,是为了让深居宫阙的嬴氏在每年春秋两季时移居此地,使其受到男女荡舟对歌以及采菱的快乐情景的感染和熏陶,以达到消遣烦愁的目的。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文末,抨击了楚灵王、楚平王父子昏庸腐朽,以为后世殷鉴之戒。
2000年后,在稻禾青青的田园探访城池老去的遗迹。足下的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30米,东西宽410米,总面积达34万平方米。在曾经长矛森列的壁垒上徘徊,一条1425米长、3至7米高、7至9米厚的高台土丘横卧在20至30米宽的护城河边,这似乎是残存的城墙基础。我低下头来,渴望能搜寻到一孔小巧玲珑的蚁鼻泉或是古色古香的楚式鬲的残片,那将好比是把荆楚远古文明的一缕绝唱的余韵轻轻地握在手中,让人仿佛看见楚平王站在岁月的云端挥舞长长的皮鞭,他正在令开山取石的民夫披星戴月,伐木搬运的苦役风雨兼程,烧砖制瓦的窑汉出入水火,构造雕镂的工匠呕心沥血……流云漫漫,荒草萋萋。这座浸透着百姓汗水、泪水和血水的城池,如今已成为湖南省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古城址,也为研究常德地区城址的沿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考证实物,并于1983年10月10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期,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象征帝制王权的黄褐色黏土夯筑的古城墙久久崩溃,但在城址西边的墓葬区,先后又挖掘出春秋至西汉古墓100余座。它仍然可以让人们追溯历经两千年风雨春秋剥蚀的古迹,仍然可以作为楚文化源远流长的又一依据。
翻阅清同治年间所修的《直隶澧州志》和光绪十八年知县余良栋编修的《桃源县志·疆域志·沿革》,其中就载有“古采菱城,楚平王筑”的文字。透过一张张泛黄的书页,悠悠采菱城从历史的深处向我走来。当时日益强盛的楚国,在开疆拓域中,已越长江,涉洞庭,并向南扩展。大约在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军由枝江﹑江陵一带渡江南下,经松滋﹑公安进入沅澧流域。雄师滚滚,旌旗猎猎,所到之处皆成楚土。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3年)左右,以采菱城为基地,溯沅水而上,“舟师伐濮”,直指五溪。一身霸气的楚平王执戈武陵,饮马沅江,欲图千秋霸业。他在采菱城停驻下来,擦刀磨剑,以便鏖兵西进。可惜他的战马还未荡平夜郎,奸臣费无忌的谗言,几乎葬送了帝国的梦想。
采菱城,曾一度荣耀天下的古城堡,默默回荡着江河日下的浩叹和遗恨:它如一段潮朽的腐木,
透过厚厚薄薄的历史残片,透视沉沉浮浮的文物场景,还可以想象远古的征战、江南的开发,乃至于桃源昔日的盛貌;如一句深长的隐喻,霸业的熊熊之火在霸业者的内心逐渐熄灭的时候,便是城池湮没在岁月荡涤的黄尘中的源头;它如一位至圣的先哲,它默默地抚慰着自身的痛苦,始终隐忍而且沉静,静守着人世的风雨……
夕阳照耀下的采菱城,炊烟冉冉拉开了深远的天幕……我的眼前幻化出采莲船上花枝招展的少女一曲《采菱曲》的余韵——
楚王城上水云蒸,白马湖边旧采菱。
两岸清歌摇画桨,凉天落日下渔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