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不出户 知天下

时间:2021-11-03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唐光程 点击:
  我的周末一般不出门,也不希望有人上门打扰,主要是受老子“不出户,知天下”的影响。为什么不出门户也能知悉或推知天下的大事或事理?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必须认识感觉。
 
  感觉由感和觉构成,从各自的象形造字可看出,相互间既不可分离即统一又有差异即对立。“感”的上部意为全、都,下为心,造字本义:心完全被触动,言下之意:心只是部分或少量地被触动就只是欠缺的或不是真正意义的“感”;“觉”的上部意为学、获得经验或知识,造字本义:因获得经验或知识而发现真相,言下之意:只是获得经验或知识而不能发现真相就不是“觉”。可见,感指受外界刺激后的反应即感应、感受,是觉的基础或初级产品;觉指对感的悟解,悟而理解或理解而悟,是感的上层建筑或高级产品;感属于任何人,觉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感,必须通过外出观察获得,属于身体或五官方面的活动,活动越多,感越丰富;一个人的觉,必须通过思考加工才能产生,属于精神或思维方面的活动,活动越多,觉就越丰富;先有感而后才会有觉,但有感不一定有觉,没有个人独立的思考,感永远是感而不能升华为觉;感越丰富,觉越贫乏,就像一天只有24小时,黑夜越长白天就会越短,人的一生都在感觉,不同的是,感的时间越多,觉的时间就会越少;有的人一生都在感而无一觉,原因就在于形成了时间的惯性,惯性的作用只能使其保持或停留在原有的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减弱或改变,一是借助外力,二是依靠心的力量——“克己复礼”的意志。
 
  “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刘备,虽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属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者;诸葛亮,虽然独居茅庐、闭门静思,但属于“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的觉者。《三国演义》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开篇那首词对历史和人生的悟解和洞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样的词,靠“行万里路”的“感”是填不出来的,只有“破万卷书”的“觉”才能写出来,既饱含着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又充分体现了《易经》揭示的易与不易、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滚滚长江”及“浪花”是变化无穷的,江水的“东逝”及浪花的“淘尽”则是不变的。这一切,展示的无不是“是非成败”的故事,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成谁败,当该得的已经得尽、该失的已经尽失,“转头”一看,物是人非,除了“青山依旧在”,夕阳之红已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事情。历史如戏,是由一个个的剧本片段拼接而成;人生如戏,一个人,要么是表演者,要么是观看者。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为什么迷?演戏的人必然被自己的角色所控制,能够看的只是剧本和演出的效果,能够想的只是提高演技,能够做的只是如何表演;旁观者为什么清?看戏的人是轻松自由的,能够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演变,能够想到和总结出历史及人物演变的规律,能够做到当局者因迷失混沌而做不到的事情。江边白发苍苍的渔翁或樵夫就是典型的旁观者,在隐居中“惯看秋月春风”,已经洞悉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又哪里还需要走出家门去亲自参与呢?只有他们,能够将“一壶浊酒”当成喜乐,把古今之事变成助兴喝酒的笑谈。
 
  我们可以说,感觉就是知识,有感为知,有觉为识。感或知为金字塔底,感知有多丰富,塔底就有多宽广;觉或识为金字塔尖,觉识有多深,塔尖就有多高。在古人眼里,醒来感知清晰为“觉”,明心见性而发现自我为“悟”,精通行军作战为“智”,清心净虑而洞察真相为“慧”,简单无我而自然率性为“禅”。
 
  一个人,能够在周末的孤独静思中有所感,得感而觉,在感中有所觉;得觉而悟,在觉中有所悟;得悟而智,在悟中得其智;得智而慧,在智中显其慧;得慧而禅,在慧中参其禅,是莫大的快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