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垂在天际的索道不知疲倦地运转着,像一条完美的弧线勾勒出夕阳下天空的美,一辆辆缆车慢慢蠕动,最终消失在去往天门仙山的云雾里。张家界不愧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数不尽的苍茫的大山和澧水河分支造就许多自然奇观,像天门山、武陵源、金鞭溪、大峡谷……都是令人神往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然而,我们这群来自上海的学生却与它们无缘,因为我们忙碌在社会实践的工作中。
作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社会实践团的队员,我们选择“土家锦的文化与传承”作为实践调研的主题,一行12人,背上书包,在上千张问卷的调查里寻求答案。
我们拂晓就出发,坐了三四个小时的山路车,来到龙山县苗儿滩捞车河村,采访我国国家级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娥大师。刘老师家就在捞车河村的土家古村落,这里也是惹巴拉景区的著名景点,让我们感动的是,刚下车便看到刘老师在村口等着我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穿过长亭,沿竹林而下、从一座座土家古楼旁掠过,经过一片荷花淀,便到了刘老师的家中。同学们和刘老师一接触便发现,这位名扬中外的织锦工艺大师竟如同邻家阿婆一样和蔼可亲,我们放下了仅有的一丝拘谨,和这位阿婆无所不谈。
之前就听说,刘老师从12岁开始织锦,已有50年的织造经验。在政府的帮助下,她创办工厂、传习所,营造了土家锦学习与交流的氛围,为土家锦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骄人的贡献。我们问到了土家锦的继承问题,刘老师娓娓道来。众所周知,织锦织造耗时长,过程繁杂,尤其是斜纹织锦更是十分复杂,刘老师十分希望人们不要放弃斜纹织造,要更加重视斜纹。随后,同学们一起去传习所参观。传习所里有各种类型的织机,各种珍藏的织锦,我们也有幸见到了刘老师的一些代表作,如《椅子花》《粑粑架》等。
如今土家族人通过自己织造的土家锦,在传承技艺与文化的同时也走向致富的道路,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织就天边的那片云彩”。据统计,捞车河村每年仅土家织锦一项就创收100多万元。就像刘老师说的那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土家织锦,越来越多的捞车河村民通过织锦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土家织锦的春天真的来了!”
一路寻访,实践团的队员们从一开始的失落到欣慰,最终收获了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