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人穷酸的说法,古来有之。与文字作伴多半清苦,因为不为名利,自然难得名利。
白色恐怖的年代,文字成了讨伐的武器,安逸的时期,文字成了一些人追逐名利的工具,提笔之人写的不是自己,不是生活,多是锱铢必较的套话和盛世景象。正是因为利之驱导,文字成了可以买卖的物品,大到各类学术论文,小到个人工作总结,买者所图有主次,卖者要价自然不同,这样的交易也不会遭人诟病,因为人人都要混饭吃,摆弄文字也算是一技之长,于是,买者凭此粉饰一番,卖者拿到报酬,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当文字被拿来作秀,相信它的人也就少了,愿意去揣摩它的人更是寥寥,人们都司空见惯地去附和,即便都知道那些是吹嘘出来的。久而久之,复制和粘贴让文字泛滥成灾,人人都拿得出文章,个个都写得出材料,粗糙化和产业化的环境里,文字自然愈发廉价,背后捣鼓这些文字的人也更为卑微。
有一朋友,笔耕不辍,三天两头会把文章录用情况发在朋友圈,也小有名气,确实替之高兴,更觉自己慵懒了些。不是对生活淡了趣味,而是自己对文字有了疑虑,提笔之前不禁会思量,写了作何用,写了给谁看,几人看得懂。其实,论起笔上功夫,自是比不了这位朋友,我是认为爱好当不了饭吃,有了文字以外的营生,就没了生计的压力,自然愈发随性而不求增进,懒在了心里。
工作的原因,还是不得不去琢磨文字,较之写意生活,怀揣着的情愫迥异,一个如同去堆砌出卖的商品房,另一个像是在搭建自己的家园。前者循规蹈矩而又浓墨重彩,写着别的人和事,后者随心所欲而又轻描淡写,讲着自己的故事。
跟文字打交道久了,未必能口若悬河或是妙笔生花,独独有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文字是有情物,它的排布和建构,实际上是写者心意的流露。反之,写者用手而不用心,再花里胡哨的皮子,包着干瘪的里子,是撑不出来风骨的。让人走马观花而过的景致,自然耐不得细细回味,就像不缺吃喝的城里人有志趣到远郊找些野味,尝的不是食材本身,而是更亲近自然的滋味。
话说回来,我算是个喜欢文字的人,也很尊重它,不会绞尽脑汁地剥削它,不会口是心非地奉承它,纯粹得脱离了低级趣味,待之如友,才得以礼尚往来,享受到它带来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