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乘着夜色,带着家人前往文化园散步。
从家到文化园,有那么一段路程。暮春的晚风从路灯照亮的嫩叶上滑下来,落在脸颊,落在手臂,落在轻松笑语间。
我们喜欢从后门入园,大多数来散步的市民也喜欢从后门进入园中。此时的后门口,热闹非凡。各种关乎自己又不关乎自己的声音涌了上来:卖烧烤的,卖水果的,卖风筝的……高低相杂,堵在路口,我们挤进各种气味、各种光亮里,顺着春风潜入园中。
我们一家四口,走得慢。我觉得只有慢,才能让最喜欢的景,一道道在心坎化为生活的喜悦。
我喜欢远眺那亭台楼阁。它们静伫湖边、高低错落、飞檐相望营造出的意趣,正适合在朦胧的夜色里拾掇。一路灯光柔和,和柳树影映在湖面,波光粼粼,轻漾无声。忽而小桥旁随风飘来悠扬的曲儿,调动你的听觉,排除一切杂音,聆听一个诗意的小江南,很好满足寂寞的感官。也许小乔就在廊桥之上吧,刚从三国而来,长袖间定是江南春雨杏花的故事。
向前走,湖面就更开阔了。粼粼的湖面吞吐着七彩的灯光。此时,你会像我一样,渴望一叶扁舟,携二三好友,去泛游,去喝酒,去读《赤壁赋》吗?而我的女儿,她们喜欢湖中的鱼儿,用食物逗乐了一群金鱼。女儿快乐极了,就像鱼儿潜入水底又浮出水面,滑溜溜的。
往右,一路芬芳,经过一道古典的廊桥。不远处,水幕音乐穷响湖滨,把大家的兴致推向高潮。水柱时而低垂舒缓,时而劲射排云,赤橙黄绿青蓝紫,附着在音乐之上,冲激着你,偎依着你,轰响如壶口之瀑,温柔如杨柳之风。那些拍照的市民,生怕抓拍不到而踮起脚尖,抓拍住了春天的故事。我也顺势把这些可爱的市民抓拍了下来,在朋友圈晒晒桂阳水上的夜色。
炎帝的雕像正好与水幕隔空相望,三岁的小女儿也看到了。她大声叫道,那爷爷好高呀!我说,是啊,那爷爷好高,五千年的高度,撑起我们华夏一路的辉煌。
走走停停,在百家姓墙上我找到了自己的根,在历代贤者亭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粮。
我们在子龙亭旁买了些水,坐在石凳上,灯光打在水中,我似乎触摸到八角井水的澄亮。端着,就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直抵全身。
夜色迷人。走着,瞧着,我们汇入了回家的人流之中。
在草坡上,设计者用孝文化回应远处的山光水色,亭台楼阁。这一切似乎都归至于孝,导引我们从孝而归。
在回家的路上,我时时回望着那湖、那亭、那桥,它们也似乎仰首望着我。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有一个文化园,它们纳着山、纳着水、纳着古今、也纳着各自的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