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乡村的夏夜,月牙儿挂在半山腰,像姑娘微微上翘的嘴角。嫦娥娘娘轻轻挥洒着晶莹而梦幻的银光,无声地慰藉着劳作了一天的乡民。这时,点点流萤在夜空闪烁流动,乡村宛如睡在童话里,安宁而温馨。
那时没有电扇、空调,劳作了一天的乡民,吃过晚饭,抬出凉床,搬出桌椅,拿出芭蕉扇,三三两两地来到村头纳凉。勤快的女人还不忘做一些手头活,顺便嚼两下不咸不淡的“舌头”。男人们光着膀子,天南海北地胡侃。而小孩子最大的乐趣,便是三五成群地去捉萤火虫玩耍。
“飞光千点去还来”。萤火虫是夏夜里最闪耀的风景,到处飞舞着它们纤巧的身影,串成一条条闪亮的光带。它们时高时低,时隐时现,不停闪烁的点点萤光惹得我们心里痒痒的。我们便在月光下追赶萤火虫,捉到后将之放入透明的玻璃瓶中,迅即盖上盖子——瓶盖提前扎个小孔,以免萤火虫闷坏——整个瓶子散发出清凉的光芒。我们比着谁捉得多,谁的亮。大家提着“灯笼”追逐着,嬉闹着。点点晃动的光,洗涤了夏的炎热。
夜深了,乘凉的人陆续散去。回到家里,我打开瓶子,将萤火虫放出。熄了灯,躺在床上看它们幽幽地亮着,仿佛将一颗颗星星搬入室内。我就这样近距离地观赏着它们,体会这份恬静的美。
后来读汪曾祺的散文,他忆及家乡高邮的鸭蛋:“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汪老比我们有创意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