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用中国汉字表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书法的特殊,还在于书法艺术的主体,也就是书写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汉字书写的功夫,以及自身的胸怀和格局,在书写艺术的表现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当然,同历史演进的朝代、年代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千年来汉字书体的变化发展即各有特点,而每个朝代能彪炳史册典籍的书法艺术家也各具风采。正因如此,书法艺术的尊严、境界和气韵,仅凭苦功和刻意操作就能突破和享有,当属痴人说梦了。从秦汉到魏晋,从盛唐到两宋,真正在艺术层面能流传和盛赞的,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怀素和张旭;到唐代则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和柳公权;到宋代即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及至元、明、清,就山西来说,能在全国书法界有影响的当为傅山,真正让老百姓能耳熟能详的,恐怕不会再有出其左右者了。为什么?因为书法艺术太神圣了,而构成书法艺术神圣的因素又太复杂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行当、每一项技艺、每一类艺术都离不开勤学苦练。书法艺术更是如此,贵有恒,不能一日曝十日寒。特别是坚持临帖,是终生的功课。书法艺术代代相传,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临帖像淘金,淘一点为我所用自有收获。临帖应该溯源寻古。梁谳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不悟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因此,只有不断临习古人书帖,广泛临习古人书帖,才能够增学长见,才能打牢书艺基础,才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是一种真正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涵养作用的文化。这种涵养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渊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传统文化又有一个对道的终极追求,儒家的按事物规律行事,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成就圆满,都是从不同角度对道的概括。书法的本质要求是“技进乎道”、“翰墨载道”或者“书以载道”,它所承载的追求也应该是这个贯彻一切的大道、这种通于无限的生命境界。“道不远人”,书法艺术的支撑点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只有深耕勤植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达到“书艺载道”。 艺术既可触类旁通,又需互相滋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印”。书法家需要综合艺术修养,在下足书法功夫的基础上,对诗歌、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艺术门类也要涉略,最好精通一二。 历史上不仅没有专业的书法家,而且优秀的书法家都是同社会深度融入和共命运的。古代的书法家,包括近代的毛泽东、于佑任、舒同等,哪一位不是从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和边关冷月走过来的,哪一位没有经历过大风大雨、惊涛骇浪、生离死别和世态炎凉。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壮阔之作、豪迈之作、悲壮之作和离愁之作。书法除了技巧的历练之外,是讲气韵、讲境界、讲格局的。 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国粹。就书法而言,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城市里涌现大量书法班,社会组织有各级书协,大学里也增设了书法研究生和博士生专业,还有各类书法展览。作为继承传统的一门艺术,应不断发展,但万不可认为人人都是书法家,个个都可以此谋生、标扬千古,那就是白日做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