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书房里,有个老式书橱和一只旧木箱,曾是父亲和我装书用的,斑驳的褐迹似岁月印痕,见证了三代人从家有书箱、书橱到书房的变化历程。 上世纪50年代,父亲考取省城的大学,爷爷请人为他做了只木箱,用来装书本、衣物等。后来,木箱伴他读书3年,他回到县中学做教师,成家立业……到我出生、长大记事,屋里也没有什么像样家具,唯这光润亮滑的木箱惹人注目。 父亲平日喜好读书,木箱也用来专门装书。他的书都要精心包上书皮,分门别类地摞在箱里。记得我小时候,想把“小人书”也放进去,却不得允许,大概怕我偷偷打开,箱上总是卡着铜锁。 上世纪60年代末,我读中学,父亲开始让我看箱里的书,我惊奇地发现,里面既有线装典籍,也有科普读物,更多的是古今名著。在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书为我敞开了一个个缤纷世界:默读《唐诗宋词》,通晓了平仄格律、曲牌词韵;畅读《十万个为什么》,懂得了诸多科学道理、物事谜底;迷读古典名著,记住了《西游记》的玄妙奇幻、《水浒传》的忠勇侠义…… 父亲多年积存,木箱藏书数百册,虽保不散失、潮霉,但要找某本书却常压在底层,须一册册全拿出来,相当麻烦,这时父亲都自语:有个书橱就好了! 那时,全家靠父亲三十几元工资度日,二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除去火炕、让两个旧木柜、一个饭桌占得满满当当,莫说买不起书橱,就是买了也无处摆放。1980年我参加工作,也开始搜集箱里没有的书籍。不到两年,书箱再也装不下日集月存的书。1982年,家里建起三间平房,住所宽敞了,我花近1个月工资,请木匠打了个宽1.5米、高1.8米的书橱,气派地竖在屋里,引得左邻右舍都来观瞧。 父亲抚摸着漆光闪亮的书橱,高兴得像个孩子,把旧藏新存一册一册摆上书橱,自语道:这可好了,再不用‘翻箱倒柜’了。 这年家里买了电视机,虽给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嘈杂的环境却影响读书,那时我常想:有一间书房该多好!2010年,我的儿子结婚,住进三室一厅,装修出一间书房,布置得颇为气派:壁挂书柜、樟木字台、横框字画、落地窗帘、立体空调……让人倍感现代气息和文化氛围,我第一次进得书房,不由想起病故的父亲,对孩子说:“如果你爷爷活着,不知该多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