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我站在汾河岸边,望着那哗啦啦流过的汾河水,我的耳边就会响起这首歌,想起我的家乡,我的童年。 我的家乡在太原小店西蒲村。解放前,这里只是个坐落在汾河岸边、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贫困小村庄。因为离汾河主河道只有不到百米,所以每到夏季雨水多时,上游的洪水就会泛滥如一条黄色巨龙,向下游奔腾倾泻而来。村边只有一条低矮的沙土筑的坝堰,哪能抵挡得住疯狂的水龙?于是,村中低矮的土坯房和猪羊圈便泡在了水中,几十亩农田也被冲刷成一片杂草丛生、长满芦苇的荒滩盐碱地。村民们只能靠村子东南的小片土地种些玉米高粱维持生计,或者到外村投亲靠友度过荒年。 解放后,政府加大了对汾河的治理,加固了堤坝,汾河水再也流不进村里了。但若想到对岸的晋源县城,或武家寨、南瓦窑等村庄办事或走亲戚,虽然两地相隔只有几里十几里的路程,却因为汾河水挡道,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每到冬季,汾河水结冰时,人们会在冰面上用树干搭起一座十几米长的独木桥。由于冰冻得不是很结实,冰下面还能听到河水的声音,桥还在那里摇摇晃晃地摆动,所以除了大胆的壮年男人以外,一般人都不敢过。 到了夏天,河面会扩展到五六十米,这时只能用小木船摆渡。但小木船也只能在河中心水深的地方晃悠。两边的河滩上水太浅不能走船,还长着半人高的野草和许多嗡嗡飞过的专门叮人手臂的小虫子。胆大些的就从水浅的地方赤脚趟水过去,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沙坑中,腿上也被虫子咬得红肿成一片又一片。妇女儿童过河,只好求脚夫背过浅滩送上船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汾河两岸修起了结实的堤坝。引汾河水入村,有了浇地用的抽水站。但由于整个河道整治不力,岸上的林木常常遭到狂采滥伐,周围工厂里的污水也排放在河中,汾河失去了往日清澈见底、涟波荡漾的景象。 到了21世纪,政府开始大规模整治汾河两岸的污染。重修并加宽了汾河的堤坝。新修的水泥砂石路能走农用小三轮和面包车。靠近河边的荒滩上也允许农民自由开荒,种上了蔬菜和小枣树。堤坝内侧由于浇灌方便,有的还种上了水稻和莲藕。到了秋天,汾河两岸杨柳成荫,绿意盎然,成片成片的玉米、大豆、高粱、金黄的水稻和谷子一眼望不到边。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西蒲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的土路消失了,柏油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前,低矮破旧的土房子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砖瓦房和贴了瓷砖的小二楼,还新建起九幢带阁楼的六层楼房组成的居民小区西冷苑。 当你来到今天的西蒲村,早晨你可以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沿着柏油小路登上滨河东路南延后的汾河堤坝,走进新建的湿地公园。 站在坝上的清水平台向南眺望,可以看到存蓄汾河水的拦河大坝。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三座宏伟的大桥如彩虹雄跨汾河之上。有手臂直指云天的迎宾桥,有钢铁巨龙般的晋阳桥,还有以时代之门著称的通达桥。在蓝天碧水之间,你还可以看到数条匝道,编织成了大大的蝴蝶结,如同漂浮的彩带通往四面八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