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社火

时间:2022-07-2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国文 点击:

  早些年,我曾经在太行山深处的铁路新线工地待过,借居在山窝窝里的一个小小山村中,恰巧赶上过年,年年过年,倒也不奇,偏偏赶上社火,还是三年一小火,五年一大火的社火,就相当难得了。山上山下,山里山外,好几个村寨联合起来,组织这种类似西方嘉年华式的全民大联欢,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社火

  社火渊源久远,始起湮没无考,但这种属于辛苦劳作,挂锄歇犁的冬日暇余,恰又与一年到头,团圆过节,合家快乐,村寨平安联系在一起的社火,是远离大城市的山村人,心目中最向往,最憧憬的大事件。在这个远离农事,彻底放松的日子里,赶上社火,哪有缺席向隅的道理,各村老少,凡走得动的悉数出动,凡腿脚不便哪怕搀扶着也要翻山越岭,如约而至。一眼望去,山坡小道,林间蹊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凡表演者,皆一式化妆画脸,凡游逛者,皆尽量衣着整齐,凡姑娘媳妇,皆描眉涂脂,红袄绿巾,凡少年儿童,无不手抓山乡特产,核桃栗子之类,边走边吃,笑逐颜开。游商走贩,叫卖其间,补锅补碗,摆摊揽活;拈香礼佛,鞠躬作揖,走亲访友,嘘寒问暖……这一切,让我们深切体味到“乡愁”的泥土滋味。什么是乡愁呢?就是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所承载的大众记忆。而最令人牵肠挂肚的乡愁,莫过于一年之中,这些个一个挨着一个,过了这个盼着下个的众多节日了。而所有节日之首,莫过于过年,而在太行山这个偏僻的山村中,过年之中最难以忘怀的,又莫过于社火。

  闹社火的这一个“闹”字,充分表现出中国人好聚不喜散,好热闹而不喜冷清的本质。这是我们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中,必须以协作劳动来战天斗地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彼此依靠的传统;也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屡经挫折而不败的底气。正因这种抱团的心理支持,互助的合力同心,才能挺立在这个世界上五千年不绝如缕的精神支柱。可想而知,一个村落,一方水土,养活一众百姓,正是因为这些生于斯,食于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于斯的最底层中国人,千百年来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得到丰收的喜悦,也共同经受着天灾人祸的熬煎,不仅在物质上,更包括在精神上,所产生的谁也离不开谁的一种乡土情分,成为植根于灵魂深处的基因。

  俗话说得好,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这个大前提下,无论曾经有过的分歧和异见。隔阂与误会,便统统不在话下,置之度外,这种中国人的豁达心胸,正如鲁迅诗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过无数历史事实,可以用来资证的。正是因为此,或者由于此,逢年过节,必有聚会,合家团圆;缺一不可,成为我们中国人历久不衰的一大盛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对于节日的兴趣,恐怕是最浓厚的一个民族了。而要观察一个家庭,一个族系,一个村镇,一个集市,那些普通老百姓最丰富的表情,最本真的内心,那就是在所有节日的重头戏的年节中,走进那些忙活过年的男女老少中去。那热闹场面,那欢乐气氛,那兴奋情绪,那眉眼里透露出来的愉悦感觉,有钱过年,没钱也要过年,你就懂得什么是中国人的乐观主义?什么是中国人的求实心态?人称中国人为一盘散沙,这是个伪命题,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这一盘散沙,常常会表现出坚如磐石的团结,慷慨,强硬,同声共气。

  社火之闹,白天划旱船,踩高跷,晚间敲锣鼓,放鞭炮,而以年青人为社火的主力,白天折腾了一天不嫌累,到了夜晚,社火的火一摊一摊点燃以后,更是精力饱满,追逐打闹,跟头把式,似乎有用不完的气力。一伙一伙,一拨一拨,聚在烟雾缭绕的火堆旁边,一边扒吃烤得太焦的山药蛋,一边忙不迭地敲响手中的锣和鼓,将热闹进行到底。社火社火,虽然重点在一个“火”字上,其实在夜晚的山村,那社火的光亮有限,五步开外,便不辨面目,远看,山高林密,月色如钩,近观,篝火袅袅,夜黑如墨,根本分不清哪村哪屯的人。尽管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尽管呼男唤女,鞭炮声声,令我最感惊异者,侧耳听去,所有的锣鼓队,无论明处,暗处,无论近处,远处,无论轻重,缓急,无论快慢,起停,竟都能敲在一个点子上。那鼓声,其节律,整齐划一,其气势,有条不紊,锣鼓队很多,本村的,外村的,响器或大或小,成员或多或少,只要一抄家伙,开始也许和整个社火的鼓点不太谐调,但用不多大一会,就融入这种近似狂欢节的快乐当中,这就体现出我们中国人的最佳禀赋了,总是把大局,总体,放在前面,局部,小我,在举国上下的大目标下面,便无足轻重的了。

  节日,中国人所以过得如此融洽,如此愉悦,就在于这一天大家都能放下自己,而想着别人,想着大家。大家都读过唐人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在一年中,并非很重要的节日,即使这样一个很普通的登高望远的老人节,就因为一个人的缺席,而让全家人感到不那么圆满。

  其实,我们现在过的元旦,与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的一年之始,不完全是一回事,民国以前的中国,中国人使用的是旧历,也就是农历,农历的大年初一,为现在的春节,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这样一来,公历的元月一日,便成为元旦。因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气候,其实是农历的春节。但中国人是不怕节日多的,所以,阳历的元旦要过,阴历的春节更要过,如果说,元旦,是彩排预演,春节,则是正戏开场。

  特别是今年元旦,既是十二五计划收官之年2015年的结束,又是十三五计划开局之年2016年的开始,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更值得全体中国人为之庆祝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