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知道就晚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做的50件事儿 > 锁定一个精准的方向是个好的开端
很多年轻人总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中: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仍得不到升迁;付出的总比别人多,却没有别人那么富有;累死累活却得不到众人的肯定……这些事实的存在说明你过分迷信勤奋的作用,而忽略了勤奋和努力的一个必要前提:先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准奋斗的方向
方向或者目标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针。一个人做事找准目标,才能够有效率,才能够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有目标的人是在为效率、为美好的结果而忙,没目标的人只会越忙越乱。
在《爱丽斯漫游仙境》中,爱丽斯问猫咪:“请你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呢?”
猫咪说:“这在很大程度上看你要去什么地方。”
“去哪我都无所谓。”爱丽斯说。
“那么你走哪条路都可以。”猫咪回答道。
“这……那么,只要能到达某个地方就可以了。”爱丽斯补充道。
“亲爱的爱丽斯,只要你一直走下去,肯定会到达那里的。”
现实中,像爱丽斯那样去哪里都无所谓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在工作中标榜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但从来没有一个工作目标,更谈不上职业规划,他们机械地工作,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却永远也忙不到点子上——由于缺乏目标,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上了。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管理学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故事中说一群伐木工人走进一片树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他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不是这片树林而是旁边那片树林才是需要他们去清除的!
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矮灌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自己正在砍伐的那片树林。这种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与目标背道而驰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这也是许多效率低下,工作起来不出成果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任何行动都要有目标,有目标才能够忙到位。早上开始工作时,如果并不知道当天有什么样的工作要去做,就很容易像上面提到的伐木工人一样,把时间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更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有目标才能减少干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个高效能的工作者每天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应该为自己当天的工作定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世界一流的效率提升大师博恩·崔西说:“做事有目标是提升效率的关键。高效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制定一套明确、具体而且可以衡量的目标和计划。”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那些做事高效的人始终会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目标上,他们常常在向目标奋进的过程中运用想象提醒自己目标所在。
奥林匹克运动会十项全能金牌获得者詹姆斯·卡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用运动器械装备了整个寓所,以便每天提醒自己去实现预定目标。他将十项全能每个项目的器械放在他不训练时也能够看到的地方,跨高栏是他最差的一项,他就将一个栏放在起居室的正中央,每天必须跨越30次;他的制门器是个铅球;杠铃就放在室外廊檐下;撑竿跳高用的杆和标枪在沙发后竖立着;壁橱里放着他的运动制服、棉织套服和跑鞋。詹姆斯说,这种不寻常的陈设在他准备奥运会夺冠的过程中帮助他改善了竞技状态。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也应当像詹姆斯·卡特那样,在工作前先为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你的目标创建一种经常提醒自己的方式。比如,将你确定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写在便笺上或记事本上,并将它们有计划地放置在家中和办公室里,使你能够常常看到;或者将你对自己的目标和实现计划的陈述录下来,在你开车、做杂务、休息或思考时播放;或者将你的实施计划编辑在你的电脑屏幕保护屏上;或者,将你需首要实施的计划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卧室的镜子上,甚至是冰箱上。这样,你的目标和计划就常常出现在眼前,帮助你始终将注意力放在这些最重要的事情上面。
有必要先弄清人生定位
25岁前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年轻人不能再像上学时那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可以长时间卖力工作,创意十足,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屡有洞见,甚至好运连连——可是,如果你没有给自己准确定位,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切都只是徒劳。
可以说,你给自己的定位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定位能改变人生。
汽车大王福特自幼帮父亲在农场干活,12岁时,他就在头脑中构想一种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代替牲口和人力。而父亲和周围的人都想让他在农场做助手,福特觉得自己的兴趣在机械方面,成为一名机械师才是自己应该走的路,于是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机械师培训,随后又花了两年多时间研究蒸汽原理,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没有成功。之后,他又投入汽油机研究,每天都梦想着制造一部汽车。他的创意被发明家爱迪生赏识,爱迪生还邀请他到底特律公司担任工程师。经过多年努力,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车引擎。
福特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正确定位和不懈努力。如果当初他听从家人的意见去农场做了助手,也许历史都要因此改写了。
少年戴维的爸爸是木匠,妈妈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准备送儿子上大学,所以节衣缩食,一点一点地存钱。
戴维读高中二年级时,一天,学校聘请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个16岁的少年叫到了办公室,对他说:“戴维,我看过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体格检查,仔细研究了你各方面的情况。虽然你一直很努力,但你进步不大,你的各科成绩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你对高中的课程有点力不从心,再这样学下去,恐怕就是在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