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多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里面有这么一段对白。
男的说:“我没有心,只有活着的人才有心。”
女的说:“可是你活着。”
男的回答道:“不,只是存在。”
这些天在看萨特。你要是不知道谁是萨特?那完全没有问题。目前这个社会,没有人会因为你不知道萨特而嘲笑你,只会因为你不知道帕萨特而嘲笑你。萨特在20世纪的时候为世界的哲学界做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在这个世纪没有人能够在哲学领域提出新观念。而他不仅提出了新的观念,还是个与时俱进的新观念——这就是存在主义(当然之前也有人提到存在,但是仅仅是提到而已)。为此他享有“世纪最伟大的哲人”及“世纪的良心”称号,他也成为了二战后西方世界的青年人的精神领袖。
活着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我觉得这是理解萨特的最简单的方法。
“自我选择论“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生活本是一片虚无,全靠自己赋予生活以意义。” “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他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们自己的抉择,选择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无论处境多么恶劣,人毕竟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决定行为走向,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很喜欢看他的《恶心》这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因为感到自己一个大活人却越来越像周围的静止不动的物体而感到恶心、恐惧,因为他不想像一个物体一样的活着,他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部小说里有很多经典的话:
“他们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抹去皱纹、鱼尾纹,以及一周的工作所带来的辛酸的表情,仅仅一天。”(现在好像变成两天了)
“在我身后,在城市里,在发出冷冷的路灯光的笔直的大街上,一件重要的社会事件正寿终正寝,这就是星期日的结束。”(今天就是)
“失望使我又年轻了6岁,”
“保存往昔,这是有产者的奢侈。”
“一切存在物都是毫无道理的出生,因软弱而延续,因偶然而死亡。”
这篇小说开始我还没看进去,但是认真看了几页后,就看进去了(现在能仔细看本书那也是个奢侈)。觉得够深刻,够思考。虽然看完这个书也不能我自己的存在,但是至少我知道了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在知道这个前提下,那么我就有机会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好像你知道苹果是甜的以后,你才可能去买来吃。
自由是人类构词学中一个最美丽的词,却也是一个最不可能的词。 要对自由下一个定义很难,这里需要考虑两个层面。顺应现实社会,服从事物发展规律,并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般去生活可以获得一种活着的自由。脱离现实,追求独特的思想与感悟,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去解读世界,不屈从事物规律或主流文化态度,自行其是地生活可以获得一种存在的自由。活着是一种躯体感觉,而存在是一种精神感觉。
人们一直追求和崇尚着自由,由此我们赞美随意的风、飘忽的云,赞美水中的鱼、飞翔中的鸟,因为这些东西让人联想到自由。人类构词中可以联想到自由的词语有这样一些:逍遥自在、自如、自主、随意、自行其是、无拘无束、优哉游哉、海阔天空、独来独往、随心所欲,等等。这些词语给人带来一种宽松感,让人惬意舒服。对自由的渴望往往来源于人类心灵中隐藏着的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本能欲望、焦虑、依赖、安全需求、成就压力与害怕失去……人们希望摆脱和逃离这些情绪体验,找到一种可以安抚心灵的感觉,这就是自由。其实,自由是人类渴望永生的代名词,一个可以不死的人可能是真正不再需要自由的人。
对自由的渴望也是无知的结果,自由的感觉正是无知的感觉。当我们感知不到被约束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一种自由的假象。比如风受气候摆布、云受风摆布、鸟受气流摆布、鱼受水流摆布,它们的自由只是一种文学象征。对自由的渴望有一种悖论情景,你越需要自由的时候,你可能越容易失去它。因为对自由的执著让你处处感觉到受限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往往与责任、决定、承担压力有关,你得到自由的同时可能失去更多.甚至得不偿失。当你觉得自由并没有那么重要,顺应现实规律,反倒可能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自由。难得糊涂的人正是通过无知的状态去享受心灵的自由。对自由的追求往往也有种悲情色彩,因为它本身并不存在。
对自由的追求有时还会产生一种非常极致和滑稽的情景:一个人受生活与情感所累,感愤世上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为了自由与平等他偏激地批评政府,随意地破坏社会秩序,以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去藐视一切,最终锒铛入狱。当他被关在一问不足五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时,突然获得了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世上那些烦心事离他而去,只要简单地遵循吃饭、放风、睡觉的规则,就可以让自己活得很自在。精神上少了很多对尘世的依恋、恐惧、烦恼,也没有了做人子、人父、人夫的烦恼,内心就得到了很大的自我空问。失去身体自由的同时可能让人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我们常常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悖论情景——一个人失去健康,同时也失去了内心对自己的约束,变得更加坦诚和自如地去享受生活。人们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给人极大的约束,经历过死亡或者对死亡有积极认同的人,反倒比普通人更理解生命与自由的意义,更能获得存在的自由。一个病了的孩子.可以比一个健康的孩子享受更大的自由,可以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吃好穿好,承担更少的责任,享受更多的权益。健康的孩子却必须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上学。失去行为自由的人可能会得到心灵的自由。
婚姻给了我们情爱的自由吗?婚姻其实是对爱的约束。被约束的爱已经失去爱本质中的那种洒脱。权力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自由吗?权力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家作主看起来让你获得了一种决策的自由,但你失去的自由更多。你不得不为自己的政策去排除异己,对抗挑战,即便是错也只能将错就错。这个决策代表着你,你被它所累。人们要得到人际关系中自由自在的感觉,就要关心更多的人,为他们着想,与他们共情。当我们有一天真正做到了社交中的如鱼得水,却有可能会失去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难以品尝到独自逍遥的快乐。如果不是为了逃避孤独,这样的自由真是得不偿失。
《人生不可不想的事》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自由包藏着极大的智慧”,这的确是最好的有关自由的解释。在一个有序的世界里,自由必须顺应这个有序世界的规律。在一个无序的、混沌的世界里,没有规律可循,你是否就可以获得自由呢? 当人处在一种可以绝对自由的环境中,内心会呈现规律,言行也要受到内心规则的约束。人们始终要生活在一种可凭借的被约束的规则中,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必须生活在被人类建构的世界中,如文化、哲学、宗教、环境、物质与人际关系。智慧让我们觉察到在这样建构的世界背后是深渊般的“虚无”,或道家说的“空”,而“无”给人心带来的焦虑远比没有自由来得巨大。 所以,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获得自由的感觉:当我们忘记需要追求自由的时候,我们正好在享用着它。
所有不堪回首与不堪回首的往事,俱如过眼云烟,几分淡泊 ,几分平静 ,是最好的伴侣, 我们会耽于幻想也会沉溺于回忆 ,我们唯一不重视就是今天 ,现在, 失去的东西往往是最珍贵的 ,珍惜今天 , 珍惜每一个现在 ,因为它正在悄悄的失去 ,地会老, 天会老 ,惟有时间没有尽头, 面对苍茫浩渺的时间 ,人生不过须臾而怎样有限之中寻求无限, 于短暂之中求得永恒 ,这正是我们活着的理由,存在的必要和对自由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