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时刻准备着,应对机遇的“抽查”

时间:2022-09-03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武敬敏 点击:
25岁知道就晚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做的50件事儿  >   时刻准备着,应对机遇的“抽查”

    不能得到像别人一样的机会、没有人帮助、没有人提拔、好的工作已经人满为患、高级的职位背后都是潜规则……总之,很多人把自己的失意归结为怀才不遇。但我们看历史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们,他们大多出身贫寒,和普遍人没什么区别,他们却能有所建树。这是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等待机遇的到来。

    机遇敲门时,关键你得在家

    机遇在很多人眼里总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它随处可见,随时都可能出现。

    一位老教授退休后,巡回拜访偏远山区的学校,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当地老师分享。由于老教授的爱心及和蔼可亲,使得他所到之处皆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有一次,当他结束在山区某学校的拜访行程,欲赶赴他处时,许多学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为之所动,当下答应学生,下次再来时,只要他们谁能将自己的课桌椅收拾整洁,老教授将送给该学生一份神秘礼物。

    在老教授离去后,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学生一定会将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因为星期三是教授前来拜访的日子,只是不确定教授会在哪一个星期三来到。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礼物留作纪念,生怕教授会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带着神秘礼物到来,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将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齐。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当的桌面,到了下午又是一片凌乱,这个学生又担心教授会在下午到来,于是在下午又收拾一次。可他想想又觉得不安,如果教授在一个小时后出现在教室,仍会看到他的桌面凌乱不堪,便决定每个小时收拾一次。

    到最后,他想到,若是教授随时会到来,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整洁,最后,学生想清楚了,他应时刻保持自己桌面的整洁,随时等候教授的光临。

    老教授虽然尚未带着神秘礼物出现,但这个学生已经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礼物。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处不在,重点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不愿走崎岖的小道,遇到艰辛或绕道而行,或望而却步,他们也常与机遇无缘;而另一些人,总是很有耐性,尝试着解决难题,不怕吃千般苦、历万道岭,结果恰恰是他们能抓住“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机遇。

    机遇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的到来,条件往往十分苛刻,且相当稀缺难得,并非那样容易得到。要获得它,需要准备相当充足的实力、雄厚的才能功底。机遇相当重情谊,你对它倾心,它也会对你钟情。但机遇绝不轻易光顾你的门庭,不愿意“投入”的人,也决然得不到它的偏爱与回报。喜剧演员游本昌深有所悟地说:“机遇对每个人都是相等的,当机遇到来时,早有准备的人便会脱颖而出;而那些没有任何准备的人,只能看着机会白白地流失。”

    我们年轻人要明白机遇绝非上苍的恩赐,它是创造主体主动争取来的。机遇是珍贵而稀缺的,又是极易消逝的。你对它怠慢、冷落、漫不经心,它也不会向你伸出热情的手臂。主动出击的人,易抓住机遇;守株待兔的人,常与机遇无缘,这是普遍的法则。你若比一般人更主动、热情,机遇就会向你靠拢。

    年轻人,做好准备,抓住机遇,这样你就可以迎接更多的幸运。

    机遇更偏爱格外注意小事的人

    幸运女神从不偏心,她把机会公平地赠给每一个人。成功的人,未必就与他人有多大不同,如果非要寻找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会比常人专心致志,更加勤奋地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对细节格外注意。

    在荷兰,有一个中学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闲,又太年轻,为了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了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技师们的都要高。借着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名声大振,只有中学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兢兢业业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果你能执著地把手上的小事情做到完美的境界,你同样也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北京小伙子张骥刚满29岁就被美国半导体厂商Micron看中,出任Micron电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区总经理。这在年轻干部居多的计算机行业也是令人称奇的事。而在此之前,张骥不过只是该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员工,而且Micron公司正准备撤销在中国的这家办事处。运气好像从天而降,1999年11月,在不知何去何从时,他被公司总部召去开会。

    张骥提着笔记本电脑就上了飞机,对于与会人员、会议内容他一无所知。在飞机上他一直琢磨,仔细研究了Micron近两年的年度报告,十多个小时之后,当飞机抵达机场的时候,他已经做出了Micron公司在中国两年内的发展计划。对张骥来说,这份计划的完成仅仅源自于平时养成的喜欢积累心得体会的习惯,他总认为即使和别人做同样的事情,也要比别人从中多收获一点,对于做过的事情总要留下点什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