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柞水的天空飘着蒙蒙的细雨,满山满野透着青草与泥土芳香的气息。这一天,***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柞水,一者是考察秦岭生态,二者是了解扶贫攻坚工作情况。上午去了牛背梁生态景区,察看了地处秦岭东段最高峰的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下午便沿着柞水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来到了小岭镇的金米村,考察扶贫产业木耳基地的情况。 金米村地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距离柞水县城24公里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是近年来柞水县小岭镇在扶贫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基地。这是一个只有17平方公里的小村庄,耕地面积只有948亩,现有人口1740户人,是一个传统山区农业村。曾经的金米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带动下,金米村逐渐发展成为以木耳产业为中心,兼中药材、畜牧养殖业等多种产业相融合的经济示范村,尤其是该村的木耳产业已经成为县上的品牌产业。 柞水,柞水,顾名思义,跟柞树有关,因为柞水满山遍野长出的柞树,柞树涵养下秦岭山中流出的山泉水滋养的地方,便叫了“柞水”。在我们当地,有一种树有一个别名,叫作“耳树”,在山上潮湿的地方,它就会自己生长出木耳。这种木耳可以食用,而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经济不流通的年代,山里人多过着故步自封的生活,逢到雨天,柞水人就到山里采木耳,采回来后,用来做饭和拌菜,当时吃不完的木耳就将它们晾晒干,储存起来,放到日后再吃。 其实在柞水的山里有好多种树都是会自发地生木耳的,它们多长在朽木上,而且是腐烂潮湿的朽木上,新鲜的树木一般却又不长。除了柞树外,还有构树,有核桃树,虽然这些树木也会长木耳,但是长的木耳都偏厚,有绒毛,也都能食用,只是没有柞树长的木耳薄、软、嫩,口感好。因此,谙熟山耳习性的柞水人对于柞树上长出的木耳情有独钟。 逢到雨天,人们便会跃跃欲动,就算下着再大的雨,也挡不住人们上山的脚步。见要变天时,人们就开始准备,首先得带上一个帆布包,再者带一个塑料纸袋,还得有一顶草帽,然后手持一把砍刀就上山了。为什么要拿砍刀呢,因为山上杂木多,荆棘丛生,不拿砍刀,有的地方就没法走,下不去脚,眼睁睁地看着有木耳,就是采不到手,拿砍刀是为了开路,将挡住路的荆棘或者是杂木劈开,斩出一条人能走的路来,然后就可以将要采的木耳采到手了。 尽管采摘木耳会很辛苦,有时甚至还有危险,就如会有泥石流发生的地方,人不能去;有马蜂的地方,人也不能去。有时,一不小心,甚至会发生人员伤亡,这都是偶尔会有的事情。因此,采木耳的人出门前,家里人总是要千叮咛万嘱咐,让一定要小心又小心。多数情况下,采木耳的人多会结上三五个伴,大家一起出门,相互有个照应。我的弟弟就曾经在一次采摘木耳的过程中被马蜂蜇得满头是伤,被同伴背回来的。回来后,见到弟弟满头的蜂眼,给我们吓得够呛,是母亲用葫芦叶揉成水反复地涂抹,然后又用黄泥敷头,才去了蜂毒,治好的。人们明明都知道这种危险,但是为了能给家里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补给和营养,仍是愿意不辞辛苦,冒着雨水和危险前往。 木耳采回来之后,要么凉拌,要么热炒,要么煮汤,荤素都可搭配,仔细想想,木耳跟很多食物都可以搭配,它可以说是一种不分贵贱不挑三拣四的食材,并且能做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是怎样做都好吃,家庭条件好的城里人,还将它用来自煮火锅,当然,现在我们这儿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它也成为城市和乡村百姓日常餐桌上的一种非常常见的营养食品。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与壮大,木耳这种高营养的食物,也成了人们关注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柞水人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柞树作为菌棒和菌袋的基料,通过科学的方法培育出菌种,人工栽植在菌棒和菌袋上,对它进行培植、浇水、采光,然后长出跟柞树上一样的木耳,经过人工培植的木耳,由于在温度和水量上把握得当,甚至比天然的柞树上生长的木耳还要肥美和鲜嫩,于是,这种技术在农村的各个地方开始推广和应用,一些农人便以此作为发家致富的小农产业。 ***总书记此次走进金米村,看到这一切,他是欢喜的,是欣慰的,他看到村民都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的生活,打心眼里高兴。这些年的脱贫攻坚,就是为了让农民都能过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一个地方都不能忽略,一个人都不能掉队,所有的国民一起同心奔小康,走上康庄大道。看到这遍地黑黝黝盛开如牡丹的木耳,他满心喜悦地夸奖:“小木耳,大产业!”是啊,小木耳也能做成大产业,它看似小,但是它又和千家万户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一日三餐都需要它,离不了它,它不仅能带动一个产业,带动人们走上富裕的道路,而且还能让一个民族强身健体。如此说来,木耳便也不小了,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体魄和未来。 这几年国家举全国之力下大力气扶贫,这个坐落在秦岭深处落后的小山村,因为木耳种植,让老百姓的生活有如此大的改观,这都是扶贫攻坚政策的成效。2020年4月20日,这个温暖人心的日子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被人们所铭记,并载入柞水的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