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郑人坑

时间:2022-10-2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用户8395 点击:

  此标题中的“郑”字不是指姓,而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我的老家湘西山区,属喀斯特地貌,多洞多坑。在离家十多里路的一个小地名叫萝卜滩的地方,有一圆椎形的庄稼地,它的低洼处,有个与众不同的坑:从上面看,它不过是一个狭长的沟,横径很小,两旁长满低矮的杂草、小树。虽然外表毫不起眼,却深不可测,隐约可闻隆隆流水声。在这劳作的农夫或吃草的牛羊如果一不小心失足掉下,倾刻间无影无踪。

  相传很久以前这坑没有名字,它附近是一条通往更远地区的山间大路。过往的生意人挑着货担、挎着褡裢,辛辛苦苦地行走在这条路上。因为路途遥远,常常走到这里便天黑了,他们只得挨家挨户去讨歇,十分不便。

  于是,有对夫妇思量着开个小客栈,地址就选在这个坑上。因为这坑横距短,在上面铺上木板就成。有客人来,垫上棉被就是床,省钱又省力。

  简单至极的客栈很快建成,客人们陆陆续续来住了。夫妻俩嘴勤、手勤、腿勤,把客人们服侍得十分周全,生意人都乐意住在这里。

  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夫妻俩的收入虽然不错,但比起那些生意人的钱袋子还是太少。他们越想越眼红,越想越没有理性。渐渐地,一个恶毒企图充斥脑海——谋材害命。这对被钱吞噬了良心的夫妻,一不做,二不休,连做人最基本的底线都抛于九宵云外。

  实施办法:先瞄准谁的银两多,等到深更半夜大家熟睡之时,将他所睡的木板抽出,眨眼功夫,人去坑底,钱即到手。

  为了不动声色、准确无误,他俩白天反复操练这一串动作,想好了意外情况的应对办法,直练到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手。

  这晚,他俩格外殷勤,把几个客人安排得服服帖帖。生意人白天挑担赶路,一路风尘仆仆,又有这么舒服的床铺,一倒下就像死去一般。

  夫妻俩行动了,先咳了两声,没有动静;动了动木板,毫无反应。

  是时机了!夫妻俩心一横,抓牢木板,合力一抽,刹那间人掉下了坑,一声不响。紧跟着又将木板复原,不响一声。

  次日天亮,伙计们发现客人不见了,问夫妻俩。答:他说要赶路,天麻麻亮就走了。

  可怜这人的妻儿老小左等右等不见亲人归,焦急万分。翻山越岭向同行的打听,大家听后十分惊讶!这条路山多土匪多,又有老虎、狗熊,该不会遭遇不测?再则是鬼迷了路?压根儿没想到夫妻俩。

  又过了好些日子,这消失了的人依然下落不明,人们不由得怀疑到俩夫妻,于是多了个心眼。

  再说这完全没了人性、丧心病狂的夫妻俩,第一次得逞尝到了甜头,过段时间再次如法炮制。就在他俩抓住木板的瞬间,生意人纵身跳到了跟前,吓得夫妻俩大叫饶命,连原先编好的谎言也忘了。

  生意人怒不可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木板一抽,他俩下坑去了。

  后来,人们便给这坑起了这个名:“郑人坑”。按家乡话谐音,这个“郑”是“沉”或“浸泡”的意思。

  (编辑你好!对不起,我昨日发的《昔日赶集成追忆》,因为有一处想修改,见还未审核,便删除了。今早发现已经通过,可文章没见,再发显示不能重复。故今发于《郑人坑》文后,请补上,谢谢!)

  昔日赶集成追忆

  老家称赶集为“赶场”,集市在乡政府所在地东岳观。

  东岳观小街长不到两里,木板房、泥砖房为主,间有几处草棚,主街面用岩石板铺就,原始简陋。最为气派的要算东岳完小、旧时叫东岳观中心小学的那幢火砖墙建筑。印象中那原本是卓氏宗祠,不知有没有记错。

  赶场日由官方制定,多为农历一、四、七或三、六、九。

  不要以为乡下人,尤其是山里人只是一味地劳苦耕作,他们自有自己的消闲娱乐方式,赶集就是其中之一。有相当部分人赶集的目的是去看热闹、凑热闹,散散心,享受面朝黄土背朝天后的闲适时光。

  逢赶集的日子,只要不下雨,方圆十五里甚至更远的村民,尽量不安排农事,或一家老小,或母亲带着孩子;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有的挑着担,有的背着篓,还有的什么也不拿,说说笑笑,步履轻快地流向东岳观,构成古老小镇的独特风景。

  因为赶集,人们的穿戴大都比平时讲究,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往往精心打扮一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