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鹤楼耸立在长江南岸,浩浩荡荡的波涛从它面前奔腾而去。就在这座名楼脚下,有一座古墓,墓前的碑石上刻着"江汉先英,三楚雄风"八个大字。这是湖北省人民政府1981年第三次为保护和维修陈友谅墓设置的。 我知道陈友谅是元末明初叱咤风云的草根英雄,也是从湖北沔阳走出的大汉皇帝。我肃然起敬,但却对这位枭雄知之甚少。 前年,文友陈建成告诉我,他在长港峒山编纂《峒山史话》时,从尘封的史料中看到了陈友谅的名字。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就有了撰写《陈友谅传》的念头。 去年春夏之际,他将已经打印出来的书稿送给我阅读,没想到今年11月份,一部40万字的《陈友谅传》,已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 二 陈友谅是一位渔民的儿子,他经历了元代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也目睹了底层百姓在水深火热中遭受煎熬。他凭着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场摧枯拉朽的大风暴,令元代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 但他不同于同时代的朱元璋,也不同于270年后的李自成,他们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命运各异:朱元璋成了大明帝国的第一代君王,李自成则打进北京后,虽在空荡荡的宫殿里短暂称帝,却又败走江南,死在了湖北的九宫山上。 这位大汉皇帝陈友谅,撤出江州后兵败而崩,其子和儿媳毅然跳进熊熊烈火,其妻用一匹白绫系在房梁上,也追随他而去。 这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是否在演绎成王败寇的故事? 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明末清初史》的作者谈迁认为:"国史于陈友谅、张士诚辈輒 书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间布衣,仗尺剑起事,虽仁暴悬殊,亦自有幸不幸焉。" 元代的《南昌府志》中记载:"友谅以雄毅之姿,英迈之略,纠集群师,起兵汉、沔,而威吴、楚……所致之处,能者使,才者用,贤而有德者尊,礼俾各遂其性……"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中说:"项羽、李密、陈友谅,时代不同,事业大致相同……这种失败的英雄可以供我们凭吊的地方很多。"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为陈友谅的墓碑亲笔题写了"大汉陈友谅之墓".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南炳文在新编的《明史》中指出:"陈友谅建立的政权是农民政权,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的辉煌业绩是不容抹杀的……他坚持反对元朝的反动统治,从不屈服地进行战斗,不失为一个英雄人物。" 著名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 而清代的张廷玉,在其编写的《明史》中,将陈友谅定性为"反贼""贼冦 ".他还撰写了一本《流寇传》,书中极端地仇视农民起义,其原因是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口味。因为清廷与元政权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血缘基因,必然会诋毁和仇恨中原汉族的英雄人物。 但是,历史早已证明,即使失败,陈友谅也是英雄! 三 作者长期从事义门陈氏家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为了写出陈友谅,他曾七上沔阳,三下江州,又踏金陵、豫章,沿着陈友谅、朱元璋当年战斗过的鄱阳湖古战场等地采访有关人士,还收集了陈友谅的大量资料、图片、故事、诗词和民间传说。 他用数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让600年前的陈友谅穿过历史的烟云,走到了我们的面前。 作品以主人公的生平为据,勾勒轶事,雅俗兼容,增强了可读性。 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历史上的陈友谅,已沉淀成了一种文化,文化的生命是永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