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黄河之滨的大湖湿地,芦苇摇曳,水天一色,随着一只青头潜鸭一声轻啼,掠过水面,飞向湛蓝的天空……沉寂一夜的"小鸟天堂"醒来了,引得上百种鸟儿鼓动舌簧,千鸣百啭,宛如天籁……这些备受当地百姓呵护的出色歌唱家,尽情演绎着多声部的大合唱。
说起鸟和湿地的故事,护鸟人老刘脸上泛起的满是欣慰和自豪。二十多年来,早上只要有空,老刘都会绕湿地巡察一圈,要是哪天不来,他会感觉好像少了点啥。这片湿地,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一群群栖息在这里的鸟儿,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时刻牵系着老刘的心思。老刘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第一个湿地护鸟巡逻队员。 老刘所在的村子叫陈桥,因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了一场著名兵变而载入史册。如今的古村,安静祥和,低调内敛地收藏着历史,却掩不住奔放绚丽的秋色。尤其是深入4000多亩湿地的核心地带,周围摇曳的芦苇交织出成百上千的路,是鸟的跑道,也是鱼的航道,让人不禁想起博尔赫斯在《交叉小径的花园》里所描述的迷思:我想像出一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片令人惊艳称得上浩渺的大湖湿地,可不就是一座充满无数生机和可能的花园和迷宫吗? 据村民们讲,十多年前,大湖却是另一番景象。大湖周边的村民,农闲时,靠加工芦苇赚钱,后来由于苇编苇席销路不畅,没了生计的村民干脆砍掉芦苇围湖造田,甚至向湖里倾倒垃圾排放污水。湖变小了,水变浑了,鱼虾也少了,芦苇荡缩减到一二百亩,后来连鸟都飞走了…… 这个时候,老刘来了,他自掏腰包,发动村民退耕还湖,挖了7.5公里长的"护湖河",植树4000余棵,形成了一道保护大湖湿地的人工屏障。投入再投入,治理再治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一原本枯竭失养的"黄河之肾"得以重生:现在的大湖湿地逐步恢复到4600亩,其中芦苇面积达1100亩,整个湿地公园面积达3000多公顷。 良禽择地而栖,随着生态的好转,大湖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前来越冬、繁衍、生息。令人惊喜的是,对生态水质要求苛刻的世界濒危珍稀鸟类青头潜鸭,也把这里当成了家,整个家族发展到40多只。 在老刘和村民的带动下,老刘的侄子主动从外地返乡,接过保护大湖湿地的接力棒。几年下来,小刘也成了鸟类专家,听听鸟鸣,通过政府部门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察看,他就能分辨出哪只是苍鹭、哪只是白鹭、哪只是鸬鹚、哪只是有"鸟中大熊猫"美誉的震旦鸦雀。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接力坚守,让人感慨万千。这种不离不弃,熔铸于黄河儿女骨子里的韧劲,大概源于心灵深处的乡愁吧。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或许是虾跳鱼肥,光屁股捉虾的快乐时光。或许是香蒲芦苇,蒲棒嫩黄,孩提时舌尖上的零食,味道值得人用一生回味。或许是遗失在湖畔,刚刚割下的一缕青草,嬉戏时沾满脸颊的新鲜湖泥,还有父亲的巴掌印记,母亲在耳畔的叮咛……融入乡愁的坚守,架起了开始与抵达间的桥梁,汇成了努力与前行的乐章。 这几年,黄河边的这个村庄红火起来了,村民们种下万亩油菜花,办起油菜花节,建设房车营地、举办廊道自行车公开赛,打造康养文旅小镇。这片土地,不仅生长小麦花生大豆高粱,还生长出了大棚果蔬森林氧吧民宿聚落。 城里人从挤满高楼和汽车的市区来了,他们赏花摘果,品农家菜,住民宿院,感叹,咦,这儿的空气好,景致好,果蔬鲜,黄河边大湖人家的生活,得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