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宝宫
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按屏风、杂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出《拾遗录》)
【译文】
武帝做了“七宝”床、“杂宝”按屏风、“杂宝”帐,都放在桂宫里。当时人们称桂宫为“四宝”宫。
----------------------------------------
延清室
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画石为床,盖石文如画也。石体盛轻,出郅支国。上设紫琉璃帐,火齐屏风,列灵麻之烛,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杂宝饰之。视者于户外扇偃。偃曰:“玉石岂须扇而后清凉耶?”侍者屏扇,以手摹之,方知有屏风也。偃又以玉精为盘,贮冰于膝前。玉精与冰同洁彻,侍者言以冰无盘,必融(“融”原作“翮”,据明抄本改)湿席,乃和玉盘拂之。落阶下,冰玉俱碎。偃更以为乐。此玉精千涂国所贡也,武帝以此赐偃。哀平之世,民皆犹有此器,而多残破。王莽之世,不复知所在。(出《拾遗录》)
【译文】
董偃常卧于延清室,用画石做床。之所以叫“画石”,大概石的花纹像画。这种石头体大而轻,出自郅支国。床上有紫色的琉璃帐幔,有用火齐宝石做的屏风,排列着用灵麻做的蜡烛,还有用紫玉做的盘子。床似一条弯曲的龙,全都用杂色宝物装饰起来。侍者在窗外给董偃扇风。董偃说:“难道玉石也需要扇风之后才清凉吗?”侍者收拢扇子,用手一摸,才知道有屏风。董偃又用玉精做的盘子,盘子里盛满冰块放在膝前。玉精与冰都是洁白透明的物品,侍者见了忙说:“冰块不用盘盛着,一定会化了湿席的!”说着他急忙伸手一拂,玉盘与冰全都落地摔碎。董偃便开怀大笑。这种玉精是千涂国贡进的,汉武帝又赐给董偃。哀帝建平年间,百姓家还都有这种器物,但多半已经残破。王莽的时候,不再知道哪儿有了。
----------------------------------------
玉如意
吴孙权时,有掘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又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莫能识其由。使人问综。综,博物者也。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诸山阜,处处埋宝,以当王气。”此盖是乎?(出《酉阳杂俎》)
【译文】
东吴孙权的时候,有人从地下挖出一个铜匣,长二尺七寸,用琉璃做的盖。还有一枚白玉如意。凡是用手拿的地方,都刻有龙、虎和蝉的形象。谁也不知这是为什么。于是就派人去问综。综就是一位博学多识的人。他说:“过去秦始皇因为金陵有天子气,平了许多山岭,到处埋宝,用来镇压王气。”这种说法可能是对的吧?
----------------------------------------
七宝鞭
晋明帝单骑潜入,窥王敦营。敦觉,使骑追之。帝奔。仍以七宝鞭顾逆旅妪,扇马屎。王敦追之人,见马屎,以为帝去已远。仍宝鞭,不复前追。(出《中说》,黄本作“出《》”)
【译文】
晋明帝单枪匹马潜入王敦的兵营窥探敌情,被王敦发觉,王敦就派骑兵追他。他在奔逃的路上,就用他的七宝鞭雇客栈里的老妇把马屎用扇子扇凉。王敦派来追赶他的人见马屎都凉了,以为他已经跑远了,又艳羡这宝鞭十分珍贵,便不再追他。
----------------------------------------
犀导
晋东海蒋潜,尝至不其县。见林下踣一尸,已臭烂。乌来食之。辄见一小儿,长三尺许,来驱乌。乌乃起。如此非一。潜异之,乃就看之。见死人头上著通天犀导,价数万钱,乃拔取之。既去,众乌争集,无复驱者。潜后以此导上晋武陵王。王薨。以衬众僧。王武刚以九万钱买之。后落褚太宰处。褚以饷齐故丞相豫章王。王死后。内人江夫人遂断以为钗。每夜,辄见一儿绕床头啼叫云:“何为见屠割?必当相报:终不独受枉酷。”江夫人恶之。月余遂薨。(出《续齐谐记》)
【译文】
晋朝东海郡的蒋潜,有一次来到不其县。见林下有一具尸体。尸体已经腐烂,乌鸦来啄食死人肉。总能看到一个三尺来高的小孩前来驱赶乌鸦,乌鸦才飞起。如此往复好几次。蒋潜觉得奇怪,就走近去看。他看到死人头上佩戴一枚通天犀导。价值数万钱。他就拔取了这枚犀导。他走后,一群乌鸦争集而来,没有人再来驱赶。后来蒋潜把这一犀导献给晋武陵王。武陵王死后,此犀导又被施舍给僧人。王武刚用九万钱把它买下。后来又落到褚太宰手里。褚太宰又把它送给齐国前丞相豫章王。豫章王死后,其妻江夫人就把它弄断做成钗。每天夜里,总能听见一个男孩绕床头啼叫道:“你为什么要杀害我?我一定要报复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这样的冤枉和残酷!”江夫人对此又腻烦,又畏惧,一个多月以后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