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雄鹰飞翔在蓝天,像骏马奔驰在草原。我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我们在红旗下刻苦锻炼。要炼出坚强的体魄,威武矫健;要炼出顽强的意志,坚定勇敢。我们今天活跃在运动场上,明天战斗在各条战线;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是新中国的青少年。" 这是五十年前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非常喜欢哼唱的一首歌。这首歌,我小学毕业后就不大哼唱了;后来的几十年间,似乎都不记得了。可是到了乐于怀旧的岁数,却不知在哪一天忽然想起了这首歌,不由得又哼唱起来——曲调歌词居然记得清清楚楚,只是歌名不记得了。把前面几句歌词往百度里一敲,便得歌名:"为祖国而锻炼".
——这首旋律舒展自然、歌词坚定有力歌曲,默默地陪伴了我五十年啊,令我感慨万千! 无独有偶。去年秋天,同学群里传出了一张我们休宁县海阳第一小学1973届五年级1班、2班的毕业集体照。照片上的时间:1973年1月23日——距今整整五十年了。 照片已经模糊不清,时光也是早已飘远;然而当年那个老校园——我们曾经拥有的那片自由快活的天地,回想起来还是那样亲切而美丽! 海阳一小是我的第一母校。当年我家离一小很近——我家在玉宁街草堂巷巷口,一小就在巷底。从我家旁侧的巷口往里走,在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往左边的核桃树巷里一拐,再往前走十几二十步,就到一小大门口了。 那时候一小的大门,位于校园的东北角,两旁是四四方方的大石柱。大门口上方是两道钢筋弯成的弧形的顶,中间好像还有一个空心的钢筋五角星。这大门,只有门洞没有门。 校园里的地面,要高出核桃树巷约一米,故要踏三步石阶方得入门。门内是一块十几平方米的石板地;往前走几步再上两个台阶,脚下是一条平平整整的石板路,两侧是一些不高不粗的树。这条路的北面,是一个院落。沿石板路往前走二三十米,就到了院落的门前。院门东南一侧,是两块连体的黑板报栏;隔着石板路的对面,是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学校上课下课的信号铜钟,就挂在这棵树上。 院落的大门所在,是一座两层的小白楼。楼下中间,就是传统的徽型立式青石门洞。两扇浅灰色的木门对开着,上面有门环。门前及门内过道,地面全是石板铺设。门内过道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老师住屋。东侧这间老师住屋的旁边,就是楼梯。楼上有三个房间,中间一个是广播室;两侧是老师宿舍。 在门内过道的中间后侧部位,竖立着一幅一人多高的毛主席画像——身穿军装的彩色正面半身像。画像的背后,是一个天井。天井两侧的石板通道所归,是一个"中走廊".这是个只有立柱和屋顶,没有墙壁的空敞的集会场所;面积约六七十平方米。使用起来,往周边延伸一下,可容纳师生两三百人。 中走廊是院落的中心部位:其东面,隔着一块泥土瓦砾地,有两间连体的古旧民居式楼屋——均是老师住屋;还有学校的厨房、水井、猪圈之类。其西面,则是一大片泥土瓦砾地;其西北角处有一个门,门外有一段沿墙的走廊通向厕所。 在中走廊的北侧中间部位,又是一幅毛主席画像——最常见的身穿中山装、稍显右侧的半身像;也有一人多高,由一个三步台阶的底座衬托着。画像两侧是十面红旗;背后是一处通道,通向一排平房教室。这排教室一共四间,其中一间是老师办公室。这里四间教室全是木地板。这排教室的两头和教室之间,都是老师宿舍。 这个由房屋和围墙构成的完整院落,位于校园的北边。与之遥相呼应的校园南边,还有两排大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平房教室。这两排教室共八间,分为四组,一排两组;中间是宽敞的过道。两排教室前后都有树木遮阴,彼此间距也挺大。教室的窗台挺高,光线不错。一组平房两个教室,中间隔着一间小小的教师宿舍。教室的墙体非常厚实,砂石泥浆地面,多有凹凸不平。 从1968年开春到1973年年初,我在海阳一小读书五年。一二三年级,是在校园南边的教室里读的——八个教室我坐过五个;四五年级则是在校园北边的教室里读的——四个教室,我坐过靠西的两个。 校园北边院落和南边教室之间,是一个大操场;一大片砂石地面。 大操场靠东一侧,是一个椭圆形的砂石跑道运动场——环绕着一个小型足球场。足球场的南侧边缘处,有一个木制滑梯,一边上一边下。滑梯的西北角不远处,还有一个跳高跳远的沙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