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风景好生苍凉,这情景煞是掠魂,寒至彻骨,暖至入髓。寒冬腊月,顶风逆雪,一个归人,历尽风尘,穿越黄昏入夜的山林,穿越弯弯长长的无人区,突然看到了一个家,主人家有一盆熊熊燃烧的炉火鲜红闪烁,炉上煮有一壶绿蚁酒。唐代刘长卿这首五言绝句,与柳宗元的《江雪》,为五言双绝。刘长卿号"五言长城",单看这一首诗,便可冠盖五言诗人。
风雪夜归人。归人因何归?是商旅而归,征战而归,还是探亲而归?是接到电报"病危速归",还是接到微信"婚礼速归"? 很可能是刑满释放而归。 刘长卿坐过两次牢,一次是在苏州任上,一次是任鄂岳转运判官之时。其时,他在苏州辖下之长洲任县尉,或是任海盐令。这两个职务,职级不高,权力却了得。有人告发刘长卿贪腐,因此他被捉入狱,在苏州坐了将近一年牢房。 刘长卿被当为腐败分子,他自己一直辩白,作诗明心,《罪所留系寄张十四》云:"不见君来久,冤深意未传。冶长空得罪,夷甫岂言钱。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因书欲自诉,无泪可潸然。"冶长即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女婿,曾蒙冤入狱两个月;夷甫是西晋名士王衍,一生都不摸钱,也不说钱,他妻子曾试他,把钱放到他面前,王衍恼怒:"去去去,把这阿堵物给我拿走。"后人称钱为阿堵物,典出此。刘长卿跟人辩白的是:我是爱钱的人吗?我讨厌钱,我哪会贪钱?给我安上贪腐的罪名,天大的冤枉。 诸位觉得,刘长卿会是腐败分子吗?这么著名的诗人,"诗调雅畅,甚能炼饰",也会贪腐吗?哪个相信?"人悉冤之。"不贪腐而被冤为腐败,有一种说法是,"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刘长卿性格刚介,智商特高,情商蛮低,与同僚关系紧张。这种性格惹来别人构陷,似乎并不少见。 刘长卿贪腐是真还是假?他一再写诗,自证清白,写《狱中见壁画佛》,写《狱中闻收东京有赦》,写《非所留幽系寄上韦使君》,写《罪所上御史惟则》……他写了很多"冤诗".刘长卿贪腐案,史料不详,今人来看其事,多见其诗,难见其史。 自己都不给自己辩白,谁来给你雪冤?刘长卿人挺刚直,受不了冤枉,他用自己的诗才,引天下人的舆论,引大咖与吃瓜群众的同情与支持。面对刘长卿的反复辩冤,当时的人,也是有信者,有不信者。可知道真相的人,毕竟不会太多。刘长卿出事,是在苏州。其他人在别处,当时信息传播又是那么不发达,他们如何知道实情?即便是在苏州,吃瓜群众又怎能知晓来龙去脉? 然则,刘长卿弄出这个舆情,人们议论纷纷,纷纷用逻辑来推理。一种逻辑是:刘长卿刚傲,不与官人合作,官人因此陷害他。何况刘长卿才气高迈,乃诗坛大咖,写诗那么好,肯定不会是贪污犯。另一种逻辑是:才高等于品高,哪跟哪呢?能吏里也不乏贪吏啊。而狠骂贪腐者,一日当了官人,便大贪大腐,这样的例子在古代也不罕见。 真相只有一个,糨糊却是一桶。论说时事,最易带个人感情。事实掺杂了感情,便极易扭曲。爱之者,打死也不相信刘长卿会贪腐,谁说刘长卿贪腐,他就跟谁急,他就怼谁,他就骂谁,他转发文章,只转对刘长卿有利的,他亲自写文章,只写刘长卿光鲜的一面;恨之者,打死也要给刘长卿定罪,谁说刘长卿没问题,他就跟谁急,他就怼谁,他就骂谁,他转发文章,只转不利于刘长卿的,他亲自写文章,只写刘长卿暗淡的一面。观点交锋,各不相让,大咖们和吃瓜群众,各自选边,一时间四起烽烟…… 后人没那么多的情绪,要来探寻历史真相,可真相已是渺渺难寻。最终,也只能是各信各的。很多判断,所据非事实,而是感情。对其有好感,便相信其好;对其有恶感,便相信其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