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个"灯笼村".原先村庄并不叫这个名字,只因经常挂满大红的灯笼,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一个称呼。"灯笼村"的来历,据说和外来逃荒的"瞎老太"有关。"瞎老太"其实并不瞎,只是由于流泪过多,视力才越来越模糊。 春节和元宵节,人们才一般挂灯笼,但是瞎老太却不然,每个传统节日她都要挂,而且往往从这个节日保留到下个节日。瞎老太制作灯笼的手艺很好,本村和附近村中的灯笼,多出自她和徒弟之手。 通往村庄道路两旁的树上,往往也被瞎老太挂满各式灯笼。大红的灯笼非常醒目,到了夜晚,外出的夜归人老远看到灯笼,心中便有了温暖,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这样的习惯,瞎老太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直到她百岁那年咽了气。临死前,她留给后人的唯一遗嘱是:要将灯笼坚持挂下去。令人遗憾的是,村庄后来所挂的灯笼,大都是机器制品,张挂的时间也仅仅局限于春节和元宵节,挂不几天也都撤下了。 瞎老太死后没几年,有一年的元宵节,在省台联和县领导的陪同下,一位台商来到村中,自称是瞎老太的孙子,受已故父亲的委托来寻找瞎老太的。从他的口中,大家终于明白了瞎老太的身世——抗日战争时期,瞎老太的丈夫被日军杀害,她带着十几岁的儿子逃荒来到这个村庄。不幸的是,那年元宵节,她儿子刚在家门口挂上红灯笼,就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从此音信全无。瞎老太想念儿子,眼睛都哭瞎了。但她相信儿子一定能回来。于是,她坚持在每个节日挂上灯笼,让高高在上的大红灯笼,照亮儿子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