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周之王城,平王东迁所都也。故城在今苑内东北隅,自赧王已后及东汉、魏文、晋武,皆都于今故洛城。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北据邙山,南对伊阙,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都内纵横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二市。每坊纵横三百步,开东西二门。
宫城,在都城之西北隅。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宫城有隔城四重。正门曰应天,正殿曰明堂。明堂之西有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宫内别殿、台、馆三十五所。上阳宫,在宫城之西南隅。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正门曰提象,正殿曰观风。其内别殿、亭、观九所。上阳之西,隔谷水有西上阳宫,虹梁跨谷,行幸往来。皆高宗龙朔后置。禁苑,在都城之西。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飞仙。苑城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内离宫、亭、观一十四所。
河南府隋河南郡。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置洛州总管府,领洛、郑、熊、谷、嵩、管、伊、汝、鲁九州。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等九县。其年十一月,罢总管府,置陕东道大行台。九年,罢行台,置洛州都督府,领洛、怀、郑、汝等四州,权于府置尚书省。贞观元年,割谷州之新安来属。七年,又割谷州之寿安来属。八年,移治所于河南县之宣范坊。十八年,废都督府,省缑氏、嵩阳二县。显庆二年,置东都,官员准雍州。是年,废谷州,以福昌、长水、永宁、渑池等四县,怀州之河阳、济源、温、王屋,郑州之汜水来属。龙朔二年,又以许州之阳翟,郑州之密县,绛州之垣县来属。乾封元年,以垣县隶绛州。咸亨四年,又置柏崖、大基二县。其年,省柏崖县。上元元年,复置缑氏县。永淳元年,复置嵩阳县。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垂拱四年,置永昌县。载初元年,置武临县。天授元年,置武泰县,寻废。仍改郑州之荥阳、武泰来属。三年,置来廷县。神龙元年,改神都复为东都;废永昌、来廷三县;改武泰、荥阳还郑州。先天元年,置伊阙县。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二十二年,置河阴县。天宝元年,改东都为东京也。天宝,领县二十六,户十九万四千七百四十六,口一百一十八万三千九十三。在西京之东八百五十里。
河南隋旧。武德四年,权治司隶台。贞观元年,移治所于大理寺。贞观二年,徙理金墉城。六年,移治都内之毓德坊。垂拱四年,分河南、洛阳置永昌县,治于都内之道德坊。永昌元年,改河南为合宫县。神龙元年,复为河南县,废永昌县。三年,复为合宫县。景龙元年,复为河南县
洛阳隋旧。武德四年,权治大理寺。贞观元年,徙治金墉城。六年,移治都内之毓德坊。垂拱四年,分置永昌县。天授三年,又分置来廷县,治于都内之从善坊。龙朔元年,废来廷县。神龙二年十一月,改洛阳为永昌县。唐隆元年七月,复为洛阳
偃师隋县
巩隋县
缑氏隋县。贞观十八年省。上元二年七月复置,管孝敬陵,旧县治西北涧南。上元中,复置治所于通谷北,今治是
告成隋阳城县。武德四年,割阳城、嵩阳、阳翟置康城县,又置嵩州,治阳城。贞观元年,割阳翟隶许州。三年,省嵩州及康城县,以阳城、嵩阳属洛州。登封元年,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
登封隋嵩阳县。贞观十七年省。永淳元年七月,复置。二年,又废。光宅元年,又置。登封元年十二月,改为登封县。神龙元年二月,改为嵩阳。二年十一月,复为登封
陆浑隋县
伊阙隋县
伊阳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
寿安隋县。义宁元年,移治九曲城,属熊州。贞观七年,移今治,属洛州。长安四年,立兴泰宫,分置兴泰县。神龙元年废,并入寿安
新安隋县。义宁二年,置新安郡。武德元年,改为谷州,领新安、渑池、东垣三县。四年,省东垣入新安。贞观元年,移谷州治渑池,新安移入废州城,改属洛州。显庆二年十二月,废谷州,以福昌、新安、渑池、永宁,并怀州之河阳、济源、温、王屋,郑州氾水,并隶洛州
福昌隋宜阳县。义宁二年,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又于新安县置新安郡,领新安一县。武德元年,改宜阳郡为熊州,新安为谷州,割熊州之渑池又置东垣县属之,仍改熊州之宜阳为福昌县。三年,割熊州永宁置函州。四年,省东垣县。八年,废函州,复以永宁属熊州。贞观元年,省熊州,以永宁属谷州,寿安属洛州。显庆二年,废谷州,福昌隶洛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