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贵在低调做人(11)
时间:2023-03-05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刘文清 点击:
次
事到得意处,见好就收
《菜根谭》云:“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意思是说,当事业正处顺境而趋于鼎盛期,应该及早做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进退维谷无法脱身;当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就应当预先计划好在什么情况下罢手,以后才不至于招致危险。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要防止自满自足,要懂得居安思危、处进思退?如苏轼在《赠善相程杰》中所说的:“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缙绅。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大家都已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事却极为小心谨慎。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人人自危。一些人因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
在众大臣中,惟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部下的将官们来府中拜访,如果郭夫人和女儿正在梳汝,郭子仪就让这些将官们拿手巾打洗脸水,像对自家人一样支使他们。
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也不会这样做。”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战马500匹,部属仆从上千人,如果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坦荡荡,大门洞开,即便有人想谗言诬陷,又怎么能找到借口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代宗皇帝对他深信不疑。
所以,事到得意处,便应转思退步,这是一种见好就收,豁达大度的胸怀,更是一种洞穿利害,以退让韬晦来谋求祸福转化的智能,是对利害祸福高瞻远瞩,而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之中的达观。
要处进思退,有时不仅需要智能,更要敢于付出代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曾国藩自请解散湘军,就是其处进思退的经典之作。
曾国藩是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他编练湘军,在八旗军无能为力的时候独力支持局面,也因而在1861年11月受命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政事务,四省的督抚以下的文武,都归曾国藩节制。曾国藩成为有清以来权力最大的汉族官僚。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时的曾国藩可谓功成名就,风光无限。但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
随着地位的节节上升,他并未飘飘然,相反却感到十分惶恐,他想得更多的不是安享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遭到兔死狗烹的厄运。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遏有机缘,尽快抽身隐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
曾国藩明白,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已经对他多有猜忌,因为他拥有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朝廷却难以不能指挥调动,满清大臣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他自己的下场也难以预料。
于是,曾国藩主动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日久,已无昔日之生气,而且沾染了旧军队的恶习,奏请将湘军裁汰遣散。他想以此表示:曾某人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
同时,他在上奏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上峰必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则会产生居功要挟或者认为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猜疑。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
这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处进思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一种率直的生活理性,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