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取:塑造完美的自我(12)
时间:2023-03-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艳丽 点击:
次
当你举重达到一定重量时,你通常不会自己抬着举重杆,否则在你举重开始前,你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一般而言,都由教练或看守员帮你抬着举重杆。有一天玛莉的教练对玛莉说:“玛莉,再试一次,然后就可以洗个澡回家。来吧,再来一次400磅。”玛莉举起重量杆,然后玛莉的教练宣布:“我的天!我想他们弄错了,我敢肯定这个杆子有506磅!”从那刻起,对玛莉而言要举重500磅不再有任何困难。
当时真正阻碍玛莉的不在于玛莉的训练不够或体能不足。单以玛莉的体力来看,玛莉很可能在几个星期前就可以举起500磅的重量。真正的原因在于玛莉的意念:玛莉知道自己能举重500磅是因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虽然事后为了确定起见,玛莉数度尝试再举起500磅的杆子却举不起来,但玛莉明白是因为体力的原因而非心理因素。玛莉不再怀疑自己有能力担起500磅的重量。
可见,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对孩子期望、要求过高,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所及的水平,也是家长对孩子不满、难以发现长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和标准,自然得不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长此以往,在父母的训斥和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会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消极、被动,对学习自然就毫无兴趣。特别是对年幼的儿童来讲,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中,长期的失败感,持久的来自家长的批评,会使其形成一种消极的自卑意识。一旦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那他就可能用低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家长一定要从点滴做起,发现孩子的长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亨利·比彻博士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以100个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他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二组,每组50人。第一组人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人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可是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被博士调了包,但学生并不知道。结果两组学生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由此可见,他们的信念压制住了身体对药物的化学反应。亨利·比彻因此推论,药物的功效不仅得看药性,同时还得看病人是否相信药物的药效。
亨利·比彻博士的研究结果说明,与其说是药物使病人身体康复,不如说是归功于病人的信念。这就是诺曼·卡曾斯所说的:“吃药打针不是绝对必要,但康复的信念不能没有。”
《圣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患了一种奇怪的血漏病,流血长达12年之久,拜访了各方名医,但都不见好转。她听说只要摸一下耶稣,便可百病全无。于是有一天她趁着耶稣给大家布道的时候,夹在人群中摸了摸耶稣的衣服,令人惊奇的是血漏的源头立即干了,血也不再流了,血漏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正在这时,耶稣发觉到了,于是问道:“刚才谁摸过我?”女人恐惧战兢,俯伏在地上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耶稣,耶稣说:“女儿,是你的自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
故事中的妇女相信只要摸耶稣一下,她就会痊愈,正是这种信心,使她战胜了自己的心理障碍,重新获得了健康。人们常常在和别人比较后,发现自己有许多不如人的地方,渐渐地,连自己也讨厌起自己来了。与人接触时,这种晦暗、卑下的心态会不自觉地传达给对方,而惹人嫌恶。不过,只要观念一转,结果就会大大不同。虽然自己不是满分,但也有不少优点,做事规规矩矩,态度谦和有礼,有耐性,运动方面更是拿手。如果能把心思放在这些地方再加以发挥,便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心情也会慢慢开朗起来。这种明亮的气氛感染周围的人,自己便成为一个拥有自我的发光体。我们无法期望一个人完美无缺,每个人都优缺点并俱,但是选择以缺点或优点看待自己,衍生出的人生态度便天差地别。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点,是积极人生努力的目标。
自信不仅是故事中的妇女战胜疾病的法宝,更是孩子进步的强大内驱力。孩子学业的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信心的丧失以及精神的垮塌。当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用时,就会走向自暴自弃,那便是教育的失败和家长的悲哀。只要孩子保持着自信,就是希望,就有进步的立足点。那么,该怎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呢?犹太家长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