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温病条辨·中焦篇 湿温(5)

时间:2023-04-2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扁鹊 点击: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知母(二钱)半夏(三钱)浓朴(二钱)黄芩(一钱五分)乌梅(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此方即吴又可之达原饮去槟榔,加半夏、乌梅、姜汁。治中焦热结阳陷之证,最为合拍;吴氏乃以治不兼湿邪之温疫初起,其谬甚矣。

  再按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示学人知法度,为学人立模范而已,未能预测后来之病证,其变幻若何?其兼证若何?其年岁又若何?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者也。学人当心领神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而后增减古方之药品分量,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有准的,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七七、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人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枳实(一钱)干姜(一钱五分)生姜(二钱)牡蛎(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经之定例。盖别脏之与腑,皆分而为二,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臆膜相连耳,惟肝之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于肝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而肝即随。肝宜温,胆宜凉,仲景乌梅丸、泻心汤,立万世法程矣;于小柴胡,先露其端。此证疟邪扰胃,致命胃气上逆,而亦用此辛温寒苦合法者何?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人则以为胃病已耳。

  七八、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暑湿伤气,疟邪伤阴,故见证如是。此条与上条不饥不饱不便相同。上条以气逆味酸不食辨阳伤,此条以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定阴伤也。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

  两条胃病,皆有不便者何?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也。

  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麦冬(连心,五钱)火麻仁(四钱)生白芍(四钱)何首乌(三钱)乌梅肉(二钱)知母(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七九、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脾主四肢,寒起四末而不渴,故知其为脾疟也。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此偏于热甚,故清热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三钱)枳实(一钱五分)白芍(三钱)姜汁(五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十、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此偏于太阴虚寒,故以甘温补正。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肃能清邪热,甘润不伤正阴,又得气化之妙谛。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生姜(一钱)

  水两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

  八一、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苦辛寒法,不中与也;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

  上条纯是太阴虚寒,此条邪气更甚,脉兼弦则土中有木矣,故加温燥泄木退邪。

  加味露姜饮方(苦辛温法)

  人参(一钱)半夏(二钱)草果(一钱)生姜(二钱)广皮(一钱)青皮(醋炒,一钱)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

  八二、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留邪以气虚之故,自以升阳益气立法。

  补中益气汤方

  炙黄(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炙甘草(一钱)白术(炒,一钱)广皮(五分)当归(五分)升麻(炙,三分)柴胡(炙,三分)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