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在青藏高原向平原的过度带上奔驰着,一路全是弯道,路边不时可见一串串五彩经幡在风中招展,一群群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牦牛,悠闲地在草地吃草,远处的雪山白得耀眼。那一堆堆反光的尼玛石,随时在提醒你,这里是信奉佛教的藏区。对于来自关中平原的人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
此地海拔接近三千米,一条河流从大地中间蜿蜒着淙淙流过。路边有不知名的红杆灌木丛在匆匆闪过。不高的山顶上尽是松柏,像是给大山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它就是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素来被称作“川西门户”的松潘若尔盖大草原。这里藏、羌、回、汉各民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孕育岀了特有的地方风情和民族文化。
吐蕃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公主的队伍,曾在此被唐朝的地方官扣留,松赞干布发兵报仇的队伍被唐朝兵马战败。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一桩婚姻剩于十万雄兵”,遂于贞观十五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大唐王朝和吐蕃从此亲如一家。
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热土。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就是在松潘召开的。这里也是红军过草地的始发地。无法想象,如今美丽如画的大草原,当年曾是“吃人”的草地,有多少红军战士倒在这里就在也没有起来!发生在这里的阿坝恶战,有数千红军阵亡。长征从出发初期的十万人,到松潘时只剩下不到三万。
当地人的房子都是东一处西一处随地形建的,村子里溜达的老人都边走边转着经筒。我们有幸进入一户位于坡上的藏民家中访问。藏民的房子都是漂亮的两层楼,下层做客厅和厨房,二楼是佛堂和卧室,外人不得进入佛堂。带领我们的正是这户人家的女儿卓玛。据说当地人要当导游必须过三关:第一家里要收拾的干净卫生,二要会说汉语,三人还要长得漂亮。我们的导游面容清秀,脸上全无高原人的“高原红”。她一身藏族打扮,却说得一口流利汉语,礼貌周到,幽默的讲解中仍不失少女的矜持。
她要求进大门时,不能踩门槛,踩门槛意味着要把她们一家人踩在脚下。进屋的人必须都坐下,她说不然长辈们知道了,会训她不懂待客之道。这户人家有三四百头牦牛,价值三四百万,在这里不算最多的。她的一位叔叔是当地一个寺庙的喇嘛,很受人们尊敬。讲此话时,她脸上充满了荣耀。在她们这里,实行的是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就是一个家庭不管几个儿子,只娶一个媳妇。孩子管老大叫爸爸,其余都称叔叔。他们村长就有三个老婆。所以不会分家,一个家庭就有好多人,她们家就有二十多口人。阿爸常年在外放牧,二三十天才回一次家。
说到当地风俗,她说藏族妇女是不坐月子的,因为历代都过着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没有条件坐月子。她的嫂子生孩子时只在医院住了三天,就开始在田野劳动。
卓玛手指离家不远处的一座天葬台说,藏族同胞死后,天葬是最高形式,只有一生行善,不做坏事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天葬。天葬的目的,就是用自己的遗体做人生最后一件善事——喂饱秃鹫,让它不要去伤害别的人或动物。假如有人做过偷窃等坏事,死后即使放在天葬台上,秃鹫也不会吃的。
卓玛介绍,藏民们每年都会把自己收入的三分之一捐献给寺庙。她家柜子上摆放的各种大小铜壶,都是捐赠后寺庙回赠的礼品,谁家铜壶多谁家脸上有光。假如你一生没到西藏大昭寺朝拜,那么在进入老年后,就会告别家人,五体着地磕长头一直磕到大昭寺。倘若有人途中不幸离世,同行者要敲掉他的牙齿带上,放入大昭寺的木箱,这样才算完成了一生的功德,才可以转世来生。
卓玛在成都上的学,如今草原旅游业大发展,她就回了家乡。在村上做导游,每月有1800元收入。另外村上还实行积分制,谁家接待的客人多,招待好,可以挣积分。年终积分前五名由村上出资,全家去旅游,算是村上的奖励。这个奖励对于一生都在草原度过的藏民而言,诱惑实在太大了。
出了卓玛家,我们被带到一个大厅,里边全是卖银首饰和日用品的。有碗筷,有梳子、腰带、水杯等供游客选购。屋外还有卖各种特产吃食和旅游纪念品的。看得出,如今旅游已经成为这里藏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参观完了,我在想: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族有各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这才组成了让世人傲视的、色彩斑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