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书法,却不懂书法,也不会书法。我家的那位喜爱书法,也学习书法,还写得有模有样,也算是了却了我心中的那份遗憾吧。现在,我能做的,就是跟进,就是做最好的服务。
2023,癸卯年,中国书法界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在央视开播了“中国书法大会”;二是在合肥举办了“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展”。
我们生活在合肥,岂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吗?
合肥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合柴1972文创园,是国内第一座由监狱旧址涅槃蜕变而生成的城市文化空间。
合柴1972文创园,就坐落在合肥市金寨路与天堂寨路的交口处。一条怀旧复古的风情街,充满了老时光的气息。一排排整齐的厂房,长年风吹日晒后的红砖灰瓦,刻满了历史的沧桑。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碰撞,幽深与旷达在这一刻转换挥发……巧妙地运用,独特的创意,使得往昔的岁月,绽放着完全不同的时光与崭新的生命。
一座庞大的厂房,以其宏阔的空间,成为合肥当代美术馆。以“与古为新”为题,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就在这里精彩地展开了。
六月的合肥,已是夏季,气候却非常的宜人,并没有进入炎热的时节。书法展的火热呈现,引爆了合肥一城,观展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导致地上地下的几个停车场,全都爆棚了。
她们老年大学,提前预约,拟在周日去参观,却被拒绝了。说周六、周日人太多,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某一天适宜。她和我商量,我们单独行动,星期一去,既避开人流高峰,也可随心所欲地认真一看。
那天,我们起得很早,做了早饭,也做了中饭。吃过早饭,将中饭装到保温桶里,捎带着,省得为了出去找饭吃而耽误时间。
合肥当代美术馆,几个字写得讲究,制作得也很讲究,透着浓浓的艺术氛围。
进得门去,抬眼一望,简直不敢相信,横向有好几个跨间;直向呢,幽深得看不到尽头。我们先走进迎门大厅,当面一块墙壁,红底黄字:与古为新。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所题,字体遒劲洒脱,古今融汇的风范。壁前立有一牌,介绍了书法展的相关情况。此届书法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安徽省文联承办。在全国送展的3366位作者的6732件作品中,选了274位作者的548件作品入展。
与古为新,临帖作品展。所有的作者,只能按规定选取古时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位古人的帖,并按原帖临写出一幅作品。然后,创作或选择他人的文字,按古帖的字体,再创作一幅作品。
整个展览,按华夏文字的起源、发展、分类,渐次铺呈。主要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展区。
身在展厅,真正地被那浩瀚的书海给镇住了,大有分不清东南西北之感觉。只能随着脚步地移动,走到哪儿就看到哪儿。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行书区域。对于行书,一般人都是不陌生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用,大多与行书分不开。就书法理论来说,行书的形成与普及有其特定的轨迹。比如,“中国书法经典精粹(行书)”上,就有一个基本的分段。说行书的形成,应从魏晋南北朝算起,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等。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的有:欧阳询的《史事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宋元时期,著名的有:蔡襄的《尺牍书翰册》,苏轼的《前赤壁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芾的《苕溪诗帖》,赵孟頫的《洛神赋》等。明清时期,著名的有:董其昌的《东方朔答客难》,黄道周的《进神宗实录有作诗》,康有为的《乙丑夏重还青岛喜赋诗轴》等。近现代时期,著名的有:于右任的《气平心旷对联》,沙孟海的《题雅宜山人诗翰卷》,赵朴初的《致启功书扎》等。这些人,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
展览上看到的,都是今人临摹古人的作品。无论是粗看,还是细品,几乎就是古人的原版,丝毫找不到新人新作的痕迹。字,是早先的模样,点、横、撇、捺,笔锋所到之处,流淌着的完全是古老的神韵。
她学习行书也有好几个年头了,重点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的帖。临写出来的字,有人评价说,写得不错,有王羲之的味道,有赵孟頫的神韵。她有自知之明,那是别人的鼓励,不能当真。现在一看展览,才知道什么叫汗颜。觉得自己这几年完全就是在玩,书法的门都没摸着,何谈王羲之的味道,又怎敢说有赵孟頫的神韵呢。
辗转到草书区域,所有作品的形制、格局,与行书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作品本身。
按“中国书法经典精粹(草书)”的表述,草书有记录的,最早是在秦汉时期。比如,居延汉简《永元兵物簿》。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隋唐五代时期,有智永的《真草千字交》,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肚痛帖》,释怀素的《自叙帖》。宋元时期,有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佶的《草书千字文》。明清时期,有宋克的《急就章》,有董其昌的《试笔帖》,有王铎的《赠自玉亲丈诗卷》,有傅山的《老诗十章之一》。近现代,有林散之的《山月春日对联》等等,是自古以来,汉字草书体的楷模。
草书发源于隶书。是古人在书写中为了简便,逐步演变而来的。有今草、狂草、小草之分。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志敏认为:草书是书法诸体中最深奥的字体。有:“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而且,草书字形简单,彼此容易混淆,难认,难分辨。因此,写好草书,实属不易。
古往的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作品基本上都被临写了出来,展示在列。很多书法家、理论家、文学家在赞美书法作品时,都搜肠刮肚地用尽了极其美妙的词汇,来描绘书法的精粹。如:行云流水、形神兼备、气势磅礴、龙飞凤舞、笔走龙蛇、神妙绝伦、力透纸背、落纸烟云、妙在心手、飘如游云、群鸿戏海、如锥画沙、入木三分、臻微入妙等等,无一不是道尽其形、写尽其神、论尽其魂,却也只能描述其一二,根本就不能写尽其奥妙之所在。
一个团队有十好几个人,听其言语,应是一所老年大学的书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参观的。大部分人都在傻傻地看,楞楞地思索,其目的就是要从作品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看过以后,便是拍照。有人用“长枪”,有人用“短炮”,大多数人就用手机。站着,蹲着,横着,竖着,选择着不同的角度,摁下快门,留下宝贵的精彩。
只听老师说道:“我们看展览,主要是开阔眼界。要让眼睛,从课堂上,从纸面上,从帖上,走出来,走向展厅,走向旷野。这么多的作品,哪能都记住?但是,我们都要看上一眼,要让这些字形在眼前闪动,要让这个画面在我们的心里产生震撼,便不虚此行了。”
听着他的话,我重新选择了两个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先站在展厅的中央,放眼看去,那些作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浩浩荡荡,直向远处奔腾。那些文字像一座座山,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确实令人从心底里产生震撼。再站到一幅狂草作品前,仔细地看。几乎所有的文字都不认识,是谁的作品,是谁临摹的,若不看作品边上的标牌,也不认识。看了足足一分钟,似乎看出了一些东西。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却又能看清字的形态。一列下去,笔画几乎相连相续,如同一条小溪,缓缓地流去。一列一溪,一幅几溪,汇成了一片汪洋,任狂风怎么吹,任浪涛如何奔涌,一幅画,铸就了一座江山,风光无限,璀璨无垠。
接着,我们又分别看了篆书、隶书、楷书区域。在隶书区的一个展厅内,看到了一幅很特别作品。一眼看去,字体很面熟,像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赖少奇先生写的。认真一看,又不太像。因为,字的轮廓像赖先生的手笔,可字的笔锋很有意思,尤其是字的棱角,整齐分明,仿佛是用刀雕刻出来的,既苍劲,又有力,还很坚硬。我不懂书法,却又被其吸引了。可是,左看右看,总是不得其解,不知道这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就瞎说一通:“是不是用特殊的笔写的哟。”
没承想,我的自言自语,被边上的一位参观者听见了。这是一位女士,五十岁左右的年纪吧。只听她说道:“这是书法远笔的功夫了得呢!”并且,向我笑了笑,那意思是什么呢?我就不猜了。
不经意间,都快下午一点了。我们已参观了四个多小时,居然忘记了饿,带来的中饭还在车上呢。我说:“差不多了。回吧,在车上吃饭。”
她点点头,我们出门了。可是,她一步三回头,意犹未尽,仿佛还沉浸在“古”之中呢!
2023年6月19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