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乐么么茶(全文在线阅读) > 第二章 占有与放弃的和弦(1)
快乐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享受,却是非要用理智去判断,去追求不可的。
顺应欲望的天性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罗素说:“渴望生存的愉悦,追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
这并不是说完全听从天性的牵引就可以自然达到快乐,因为对于人来说,快乐就是心灵没有烦扰,身体没有痛苦,而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快乐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破碎的片断。因此,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一种持久的快乐,而不是昙花一现似的强烈感觉。
要得到这种快乐,必须既顺应天性,又学会把握天性,消除不必要的欲望,在自己和外界之间寻求融合。
所谓欲望,也就是我们的需要和追求。
欲望是建立在人身的基础之上的,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既是沟通与感受世界的渠道,也是导致欲望的基础。眼睛追求悦目的色彩;耳朵追求动听的音乐;舌头追求美味的食物;鼻子追求芬芳的气息;身体追求舒适的环境。
以这五种器官的追求为基础,各种各样的欲望就衍生出来。其中包括对吃喝的欲望,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包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追求,这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另外还有精神世界的追求,因为没有了精神追求,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在上述各种的欲望中,对食和色的追求是最大的两种,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孟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
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甚至人在不同的状态下,欲望又会有所偏重。有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有人认为“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为了美色可以将一切抛诸脑后;有人立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了名声不惜牺牲一切;贪吃如饕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凡此种种欲望,概括起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上的追求;二是物质上的追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在这些欲望中,有一些天然的本能,是人追求快乐之所必需。比如说维持生计以保证自己不饥不寒、保证身心健康。鹊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类也一样,睡不过八尺,食不过升米。尽管如此,这八尺和升米仍然是必需的。
人要生存,我们所必需的天然欲望,是最低的一个层次。但是最低层次的欲望也是最强烈的欲望。
一对生活在小城市里的工人夫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肚中不饿,身上不冷,夜有所归,即使说贫困得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甚至也给孩子买不起钢琴,但是仍然能够享受一种淡然的快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些欲望是必须满足的,但满足的条件也是简单的,也就是饮食居住、健康、爱情、工作和别人的尊重等。因此,这些最低层次的欲望是快乐的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物质决定精神的规律。
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财富和感情就成为是困扰人们的首要问题。严格来说,这些并不是人作为动物生存所必需要,但却是天然的。
一个人拥有财富和荣誉,或其它任何身外之物,如果这些东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更多贪求,就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多数人根本无法拒绝它们的烦扰,不能不因此受到蛊惑,因此万贯家财反而变成了难填的欲壑,它所带来的不是富有,更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贫困与烦恼。
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只要保持身体健康与心平气和,我们可以自然进入快乐境界。
但是在这方方面面的快乐背后,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则,那就是我们不可违逆天性,而应顺性而为,去满足必需的欲望,以及一些不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烦扰的欲望,无论它们是天然还是社会给我们的。
欲望并非都是坏事,有些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的本能欲望自不待言,就是对外界财富和声名的追求,实际上也无须视如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欲望。
只有学会了认识和管理欲望,我们就能超越对外来事物的依赖,对一点一滴都感到富有和满足。一天三餐或者四餐,一晚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卖茶叶蛋的小贩,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享受生活,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安泰舒服。
禁欲带不来快乐
禅宗公案里面,有这样一则。
有一位老太婆,建了一座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常老太婆都让一位姑娘送饭服侍修行的和尚,这位姑娘美如天仙。
一天,老太婆对姑娘说︰“等一下送饭去,你抱住他,试试修行的功力。”于是那姑娘就这么做了,并问︰“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那和尚说︰“三九寒冬天,枯木依寒石。”
老太婆听姑娘讲了和尚的话,不仅没有赞佩,而是十分生气地对姑娘说︰“看来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于是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烧了草庵。
很多人最初读到这则公案时,都无法明白:和尚守戒,当然不可对美女破戒,和尚功力不同凡响,能够如如不动,见色不动心,见色成空,和尚不但心不为所动,甚至已经见“空”了,这种禅定功深还得了。老太婆应鼓掌赞扬,怎么反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把庵烧了,难道老太婆还希望和尚跟美女,卿卿我我才对吗﹖
笔者开始也不明白,后来读到一位学佛多年的人的解读文章,才渐渐明白:那和尚的定力不错,但定入了“顽空”,陷入了另外一种我执,成了“枯木死灰”,也就成了“大愚痴”,成了不通情理与不懂得慈悲的“无情无义”。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我们脱离开禅定修行的角度来谈,它也牵涉到一个很深刻的人生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欲望的态度。
人的欲望无限,但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由此,竞争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如果以占有欲的满足为最高追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攻击别人,必然会处处遭到别人的抵抗和还击,人生中就会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