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老实(全文在线阅读) > 打败心理上的七个敌人
认为失败必然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如果错误地理解了这句话,将会给我们造成心理上的麻痹和幻觉——以为自己曾经失败过,下一步必定成功;或者以为失败得多了,成功必然到来;或者以为自己汲取了很多人失败的教训,自己不可能失败。其实错了。不要轻松地看待失败。失败绝不是好事,它不仅给人带来痛苦,而且失败多了,还容易
给人造成一种心理定势或称心理暗示,它容易让人们总是按照失败的思维去考虑成功的事情——即使心里想到的是成功——所以以为失败没什么了不起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深刻地反省失败的原因,失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母。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总是做得不够。例如,有人一遇到失败,总是以“那次不过是因为……所以才……”的思维定势,来解释(其实是原谅)自己的失败。结果使失败只成为自己失败史上的一个个记录,而没有变成“成功之母”。
以为人人都能发财
有人认为发财难,有人认为人人都能发财。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往往不太自信;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往往过于自信。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创业。而后一种观点更危险——这种人大都有一些气质,思想也比较开放,但他们往往把做事看得过于容易,从而忽视了一些基础的东西。例如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很走红的年代,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每天都会接到很多来信,自称已经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其实这怎么可能呢?这迫使中国科学院不得不在一些媒体上登出启事,奉劝那些数学迷:“如果你连微积分都不曾学过,敬请不要研究这样高深的课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做任何事,热情和自信都是必要的.但过分的热情和盲目的自信,容易使人们忽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更容易使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值过高。所以,失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总以为优秀者必定成功
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但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外部条件的配合。如果忽视外部条件的配合和存在,只能失败。而优秀的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外部条件,因此,越是优秀的人才,越应该重视成功的外部条件。否则,在能力上很优秀的人,往往还不如那些在能力上一般而特别重视外部条件的人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总以为“好酒不怕巷子深”
这句话在商品社会中的欺骗性非常大。事实上不论是好商品,还是好人才,都需要把“它”宣传出去。否则那巷子肯定会成为“它”的坟墓。
美国万宝路香烟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万宝路”产生于 1924年,当时是一种女士香烟。但女士们反映白色的香烟总是使女士粘在上面的口红非常醒目,很失雅观。万宝路公司于是改变策略,以粗犷的牛仔作为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形象,用来吸引男士。万宝路从此风靡世界,以至于全世界的吸烟者每抽4支烟,其中就有1支万宝路:后来,万宝路公司搞了一项调查,为吸烟者们提供简装的同样质量的万宝路,吸烟者们却反映感觉与盒装的万宝路大不相同。
其实吸烟者感觉出来的只是在心理上所接受的万宝路广告的滋味,而不是香烟的滋味——这个例子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以为广告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又是另一个极端。其实在“市场”上占据不败之地的“东西”,只能是那些质量优秀的“东西”。对于不好的“商品”,广告顶多能带来一时的效益。如果你想要永久地占有“市场”,必须是好“东西”和广告的结合。
总以为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市场复杂而多变,付出虔诚的努力,却得到失败的结局,这并不罕见。如果轻信耕耘与收获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一次失败就可能挫伤创造的锐气,在往后的日子里,失败就会不请自来。
总以为无商不奸,所以就“每商必奸”
传统上轻视商业的中国,流传着很多对商业和商人的不公正评语,长期以来,害人非浅。就比如“无商不奸”这一句话,它一方面使人们对商人产生偏见,另一方面挫伤很多人经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那些经商的人在心理和品格上产生误导,将他们导向失败。真正的商业,是人们性格和智慧的较量,而不是人们劣根性的角逐。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去从商,最终必定会倒大霉的——它已经不是失败,而是完蛋!
有一句话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市场上也是这样。?
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