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承认,"都是'人一走,茶就凉'!"他长叹一声,感慨地说,"也别说没来往,来往是有的,可全是靠外调人员牵的线。我一些多年不知音讯的战友,倒是通过外调人员的嘴才知道他们在哪里,现在出了什么问题……"
蓦地,一股悲凉的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向我们袭来。我们竟然生活在这样一片沙漠,一片自身正在遭受摧残,而又摧残着我们,但我们却对其无能为力的沙漠之中。这时,他家小院的墙外,一个人孤寂地唱起来:"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上究竟谁怕谁……"我们静静地听着,仿佛要从歌词里得到什么启示。但什么启示都没有。在这个时代,凡是能够大声唱出来或喊出来的声音,全是没有内容,没有意义的。
沉默片刻,他才接着说:"不过,我要告诉你,你想的那个什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他向上竖起一个指头,"他还在……一切都别想改观。"
"我明白。"我仰在沙发上,叹道,"可是周总理说过,'人生难得几回搏',现在全部情势都决定我必须去'搏'一下了。别人可以等待,我也愿意等待,但我连窝里都蹲不住了,棍子快要捣进窝里来了,还怎么能等呢?他们要搞你这样的'民主派',还要先糊几张大字报,发动一下群众,造成点声势;要搞我的话,这些表面文章都不用做,光拿一副手铐来就行了。这十年来,我这种人是一直给你这种人当陪衬,又是打头阵的。"
"哼哼!"他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这就叫'先扫清外围'。"
我也笑道:"也可以说是先搞垮你们的'社会基础'!这十年间我非常荣幸地给很多不同的人当过'社会基础'。最早是'刘邓司令部'的'社会基础',后来是'五·一六'的'社会基础',再后来是林彪孔老二的'社会基础'。现在又循环回来了,是'右倾翻案风',也就是说仍然是邓小平的'社会基础'。幸亏我的背已经锻炼得和乌龟一样厚了,不然踩都被踩扁了。"
提到"乌龟",我心中一动,情不自禁地脸涨得绯红。恰好这时朱蜀君端着托盘进来,招呼我们吃饭。她脸上有一种压抑的惶惶不安的神情,一片愁苦的阴影。一年前那种欢快的气氛不见了,她的一举一动仿佛都怕弄出声响,好象罗宗祺又要去坐牢似的。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事,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但是报纸、广播、各种宣传工具,已经把毒气散布到每一个家庭里,使得男人郁郁不乐,女人提心吊胆。我食而不知其味地吃着饺子,默默地想:我的决心是对的。
吃完饭,朱蜀君收拾着桌子,忧心忡忡地问我:"你走就走,为什么非要离婚呢?是她?……"
"她很好!"我急忙打断她的话。我不能说她不好,并且也不愿意别人怀疑她有什么不好之处。我寻字斟句地说:
"有的夫妻离婚,是因为没有感情;有的夫妻离婚,却是因为感情太复杂了。也许,即使我不走,我们俩也会离婚的。"我淡淡地一笑,接着说,"能够白首偕老的夫妻,大概就是能够掌握适度的感情的夫妻吧!"
门外,那个唱歌的男人又踅回来了,呜呜地唱着另一支什么"革命歌曲"。这真是一个快乐的人!我想。
朱蜀君以她女人特有的敏感,似乎理解了,没有再问下去。罗宗祺并不理解,但是也没问。于是,空气凝固住了。我觉得这正好是我告辞的时间。
"我走了,"我说。
罗宗祺当即从藤椅里挣扎着站起身。他大概还没有从他的什么想象中走出来,心不在焉,眼神恍惚。过了一会儿,他才仿佛很羞涩地伸出手,跟我握了一下。他的手心很潮热,可能他真的害了病吧。
"你走吧。"他说。
走到门口,我回过头来和朱蜀君点点头,算作告别。她站在屋当中,依然是那样忧心忡忡的,用目光送我出门。我在一瞥之间再次环顾了这间房子,这个曾经给予我友情的家庭,这个我能够畅所欲言而不怕被检举的地方,从此以后我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罗宗祺把我送出小院。外面,在一条平整的通道前面,是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象卫兵似地挺立着,银色的树皮隐隐地泛出了绿色。白杨树的那边,才是用碎石铺的公路。我将沿着这条公路走向旷野。
"老章,我把这个送给你吧。"罗宗祺看看四周没有什么人,突然想起来,解下腕上的手表。"这块表走得还很准,你在外面一定很需要它。"
我接过表。秒针急促地跑着,好象后面有什么东西在追捕它似的。这真是一个用得着的东西,逃亡者的命运往往决定于一秒钟之间。我没有推辞,把它揣进我的怀里,跟空白介绍信放在一起。
"谢谢!"我说。
他两手乱摇,咕哝着:"谢什么!……看来一切都要靠时间来解决了……要是有什么事,可以写信来。"
"好的,"我说,"如果我还能够写信的话。"
我在碎石公路上步行了十几里,没有碰见一辆汽车,只有几辆大车和我迎面错过去。赶车的把式晃着鞭子,弓着背,和海喜喜一样地沉郁。他们是去城里装砖的,车厢板上落满红色的砖渣。从这里可以看到大路的尽头:在蓝色的天空下的一个小黑点。那就是喧嚣的城市,正在向人们猛烈开火的城市。先是用语言文字,紧接着就要用棍棒和枪弹。北边,大路的尽头消失在荒漠之中,象一条河似的,分散成为许多支流,于是也就无所谓哪是它的源头了。在大路两旁,还有一条条人踏出来的小道,向旷野里延伸。我走到一条干涸的大渠上,就开始岔向去我们连队的小路了。
草原已经被"学大寨"的人们破坏了。旷野上到处是一块块废弃的田地,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硝碱,象肮脏的雪原,象披麻戴孝的孤儿。虽然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淋,但仍能看到一条条如伤疤般的犁沟,横七竖八地划在旷野的肌肤上。自然和人同时受到鞭笞;"学大寨"的结果是造出了更多的不毛之地,硝碱地上连一株草都不长。欢快的春风从黄河岸边吹来,一下子跌落在这里呜咽,表示对草原的痛惜。啊,这就是我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