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各地本科批次志愿填报之际,人民日报、安徽省教育厅等均通过微博转发了《百所虚假大学警示榜》,向广大高考生及其家长揭开100所虚假大学的真实面纱。 这100所虚假大学主要存在多个方面问题:无民办高校办学资质,不具备招生资格;北京地区为高发地带,多达70余所;和正规高校名称极为相似,混淆视听;招生和广告不备案,评估和年检不参加;都建有虚假网站,多有被曝光不良前科;批量抄袭简介盗用图文。(遵义晚报7月2日)
虚假大学何以大行其道?在笔者看来,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对于不具招生资格的学校公然招生,有关部门应该立即查处,但这些机构却公然招生,表明监管缺位。
二是大学维权意识差。一些虚假大学克隆一个正规大学的名字,或者盗用正规大学的官方信息,但正规大学很少立即维权,报警、提起诉讼,这导致虚假大学一直招摇过市。更奇妙的是,由于我国正规大学大多千校一面,就是虚假大学克隆正规大学的官方网站招生,受教育者也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把一所正规大学的校名替换为另一所大学的校名,也很难找出其中的破绽来。可以说,大学普遍缺乏个性,也给虚假大学生存的空间。
三是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存在。其实,虚假大学的招生,通常不要求考生高考成绩,同时许诺考生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这种“天下掉馅饼”的事,居然考生和家长相信,是他们认为,有学校、教育机构是有这种“本事”的。近年来,就是在正规大学的招生中,也屡屡出现冒名顶替上大学、搞内部指标等丑闻,因此,家长和考生们不会认为自己被欺骗,而是遇到了“贵人”。
很显然,虚假大学是看准了当前大学和考生的问题,进行精准“营销”的。尤其是虚假大学大量出现在北京,完全迎合考生的报考心理——很多中西部的考生都向往到北京等大城市读大学。而这种虚假大学,有的骗考生的钱之后,就人去楼空,没有任何教育;有的假装办学,可却无法给考生承诺的文凭。不管怎样,最终受害的都是受教育者。
对此,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必须理性分析,不要盲目轻信。对于计划外招生(总体而言,我国学校的招生分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虚假大学的招生出现在计划外招生中,计划内招生,都必须按照教育考试院规定的志愿填报程序填报志愿),在报考时,必须查阅招生机构的资质、了解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历授予,不能不看招生资质,就认为“好事”到了自己头上。而对于民办教育机构,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上都有明确的注册、年检信息,考生和家长只要多一个心眼就可以了。如果家长、考生明知对方违规,可却相信对方可以走通“潜规则”,这就不是受害者的问题,而是共同参与欺诈了——知道其违规操作,应该立即报警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眼下,有关部门主动公布虚假大学的信息,也是对考生、家长提出警示,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虚假大学的查处力度,而不仅仅是提出预警。另外,要铲除虚假大学存在的土壤,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招生录取中的潜规则,实行阳光招生。在这一过程中,每个考生和家长也责无旁贷,如果大家一边深受潜规则所害,另一方面却谋求潜规则获得特殊的利益,这就很难纯净招生秩序,也就会给招生欺诈生存的空间。
而进一步从长远看,我国应该打破国家承认学历的体系,实行学校完全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学历,这样一来,学校就无法做贩卖文凭的生意,而只有关注给受教育者提供货真价实的教育,因为在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教育体系中,一所学校颁发的学位、学历,只有得到专业机构的认证、社会的认可才值钱,否则就是不名一文,这会让考生和家长接受教育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不是冲着一张文凭而去,而是为接受真正的教育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