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情人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那些“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爱情故事,一直都充满着正能量,予人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渐渐地,我们不难发现,这情人节,渐渐演变成了情人劫。
情人节,本不是国产货,当西方的圣瓦伦丁节这个舶来品在国内如火如荼,甚至大有超过中国春节的势头的时候,国人担忧,公众对于洋节日的热衷会不会冲淡了传统节日的应有氛围?会不会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节日?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那些假洋鬼子的流行,就是这样来的。于是乎,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的七夕,责无旁贷地担纲起中国情人节的大任。
这个被国人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如此说来,这似乎与爱情没有多少的关系。不过,姑娘们对于手工艺的进阶的渴望,无非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渴望以此为爱情加分。
后来,又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于是七夕与情人节就如此无缝对接起来了。然而,似乎对于商家来说,七夕到底是否与爱情有关,似乎并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七夕一到,“浪漫经济”也必然要跟着火热一回。
当我们点开各家网上商城,“七夕礼物”已经升至首页推荐位置,不少商品的本周销量都在万件以上。除了传统的鲜花、首饰、化妆品外,一些创意和新奇商品也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商家爱节日,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不然那些电商们也没有必要如此煞费苦心地生造出那么多的节来。对商家而言,在迎合节日的氛围,适时推出“浪漫经济”,既可让爱情增加几分浪漫,又为扩大内需繁荣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弘扬传统节日,真的就只有“浪漫经济”一件事可作为了?那些什么七夕送萤火虫,那些什么各地此起彼伏的“接吻大赛”,已经让这个把公众推出来与西方圣瓦伦丁节PK的七夕,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既让人感觉缺少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也没有多少中华文化的特质。
这种商家拼命吆喝,消费者很淡定的“浪漫经济”,有何意义?七夕就让00后过吧,我们这种老人就等重阳了。——这不是我说的,据说是某90后的签名。所以,淡定吧!